[发明专利]一种板底外露轻钢的新型混凝土叠合楼板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77403.0 | 申请日: | 2021-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5457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8 |
发明(设计)人: | 白久林;梁媛;陈辉明;胡少伟;杨经纬;金双双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B5/17 | 分类号: | E04B5/17;E04B5/36;E04C5/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0044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外露 新型 混凝土 叠合 楼板 | ||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板底外露轻钢的新型混凝土叠合楼板,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包括混凝土底板和后浇混凝土带,其中混凝土底板由预制混凝土层、钢筋和轻钢组成。所述钢筋沿楼板长度方向出筋,所述轻钢置于板底作为受力构件,部分外露,不可拆卸。工厂倒置预制所述混凝土底板,施工时正向吊装,再浇筑后浇混凝土带。本发明公布的板底外露轻钢的新型混凝土叠合楼板,提高叠合板的刚度和强度,能承担施工荷载。减小楼板厚度和重量,减轻了混凝土的开裂程度,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较大的工程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型混凝土叠合楼板,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建筑行业的进步,为提升建筑行业的发展质量,各种建筑材料种类和形式逐渐丰富,建筑施工技术也不断更新。楼板是整个建筑的基本构件之一,传统现浇楼板施工工期长、工序繁多、能源消耗大和环境污染严重,不符合现阶段建筑行业建造的要求,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快速发展,叠合板成为装配式建筑楼板的常用形式。
叠合板由预制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层叠合而成,在施工阶段,预制底板作为永久模板,承担结构自重与施工荷载;在使用阶段,预制底板与后浇叠合层形成整体共同受力,满足楼板结构设计要求。与预制板相比,叠合板整体刚度大,抗震性能好;与现浇板相比,叠合板节省材料、施工工期短、绿色环保,符合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需求。
近年来叠合板的构造形式也得到快速发展,叠合板按构造形式不同可分为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楼板、PK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楼板和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等,其中:
(1)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楼板是将钢筋组合成钢筋桁架,钢筋桁架下半部分埋入预制混凝土层形成预制底板,将预制底板吊装至施工位置,在叠合层浇筑混凝土形成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楼板。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是现阶段我国应用最广泛的叠合楼板形式,但实际楼板厚度大,抗弯刚度偏小,运输和吊装过程中易开裂,现场施工支撑多。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采用整体接缝时,底板要求四周出筋,制作复杂,接缝处需要搭设后浇模板,施工效率低;
(2)PK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楼板底板为倒“T”型预制带肋薄板,预应力筋采用螺旋肋消除应力高强钢丝,肋上预留多个孔洞,孔洞内穿置横向穿孔钢筋,并在底板各拼缝处布置满足锚固长度要求的折线型或平行短筋,然后再浇筑混凝土形成PK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楼板。PK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楼板板底四周有胡子筋,肋部开孔,工厂生产制作复杂,开孔处需横向穿筋,现场施工操作困难,板带反拱大,反拱处易开裂,且板底不平;
(3)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用压型薄钢板作为底板并兼作模板,在现浇层内布置钢筋,然后浇筑混凝土,与底板一起支承在钢梁上构成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由于混凝土的脆性特性,压型钢板与混凝土界面易出现纵向滑移及竖向分离,使得压型钢板与混凝土之间的界面抗滑移性能成为影响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承载力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各种叠合板形式应用都存在相关问题,并且没有发挥材料的最优性能。在现阶段的楼板设计中,叠合板更倾向于用减少板厚来降低成本与自重,因此叠合板预制板承担结构自重与施工荷载时,可能导致叠合板挠度过大,并且下部混凝土快速开裂。
目前叠合板存在上述问题,因此深入研究自重轻、刚度大、充分发挥材料性能的新型叠合楼板很有必要,对推动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起着重要影响。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板底外露轻钢的新型混凝土叠合楼板,增大叠合板强度和刚度,进一步减轻自重,充分发挥轻钢性能,并解决因施工时的荷载产生的混凝土开裂问题;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板底外露轻钢的新型混凝土叠合楼板,包括混凝土底板和后浇混凝土带。
所述混凝土底板由预制混凝土层、钢筋和轻钢组成。
所述预制混凝土层上下表面分别为自然粗糙面和轻钢埋置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7740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