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能够辐射双波束和第三波束的天线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76750.1 | 申请日: | 2021-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6460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8 |
发明(设计)人: | 杨忠操;谷慧蓉;陈国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罗森伯格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Q1/36 | 分类号: | H01Q1/36;H01Q1/50;H01Q2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永新同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6 | 代理人: | 杨胜军 |
地址: | 215345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能够 辐射 波束 第三 天线 | ||
本公开内容涉及一种天线,所述天线包括:至少用于形成双波束的振子阵列,所述振子阵列包括至少三个振子;以及馈电网络,馈电网络具有第一、第二以及第三信号输入端,所述馈电网络还包括第一双工器,所述第一双工器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以及输出端;其中,所述第一双工器通过所述输出端与所述至少三个振子中的至少一个振子电连接并且所述第一双工器被构造为对与双波束信号相关联的信号以及与与所述双波束信号工作在不同频段的第三波束信号相关联的信号进行处理得到包括与所述双波束信号相关联的第一信号分量和与所述第三波束信号相关联的第二信号分量的组合信号,以使得与所述第一双工器电连接的所述至少一个振子将所述组合信号辐射出去。
技术领域
本公开内容涉及通信领域,更为具体地涉及一种能够辐射双波束和诸如65°波束的第三波束的天线。
背景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在持续地飞速发展,移动通信网络也在持续地升级换代。基站天线作为移动通信网络的关键设备,其性能指标和实用功能也在持续地改进提高。多频混合网络基站天线使得单个天线罩内的多个振子阵列可以工作于多个频段并同时支持多种制式的网络,从而减少了网络中的天线总数,降低了建站成本,缓解了天线站址资源矛盾。
对于既能辐射双波束又能辐射65°波束的混合型天线,其双波束部分和65°部分分别具有相应的振子阵列,这将使得振子阵列的体积较大而且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有鉴于对于背景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的深刻理解,本公开内容的发明人在本案中提出一种新的天线,即通过使用新颖的包括双工器的馈电网络,利用此新颖的馈电网络可在不额外增加振子的情况下辐射出一个或多个65°波束。该方式可以减少一列或多列天线振子,进而大大缩小天线尺寸,与此同时,能够降低天线振子带来的成本。
具体而言,本公开内容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天线,所述天线包括:
至少用于形成双波束的振子阵列,所述振子阵列包括至少三个振子;以及
馈电网络,所述馈电网络具有第一信号输入端、第二信号输入端和第三信号输入端,所述第一信号输入端、第二信号输入端和第三信号输入端分别被构造用于输入用于形成第一波束的第一波束信号、用于形成第二波束的第二波束信号以及用于形成第三波束的第三波束信号,其中,所述馈电网络包括第一双工器,所述第一双工器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和输出端;
其中,所述第一双工器通过所述输出端与所述至少三个振子中的至少一个振子电连接并且所述第一双工器被构造为对与包括所述第一波束信号和/或所述第二波束信号的双波束信号相关联的信号以及与与所述双波束信号工作在不同频段的所述第三波束信号相关联的信号进行处理得到包括与所述双波束信号相关联的第一信号分量和与所述第三波束信号相关联的第二信号分量的组合信号,以使得与所述第一双工器电连接的所述至少一个振子将所述组合信号辐射出去。
借助于上述的第一双工器,包括与所述双波束信号相关联的第一信号分量和与所述第三波束信号相关联的第二信号分量的组合信号能够通过例如同一个振子辐射出去,从而实现了振子的复用,即该振子既能够辐射出双波束信号也能够辐射出诸如65°波束的第三波束信号,从而减少了振子的数量,降低了振子所带来的成本。在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了解,所述至少三个振子既能够排列成一排,也能够形成其他排列方式,例如具有多排的振子。
在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三波束信号为用于形成65°波束的信号。在此,第三波束信号举例来说例如是用于形成65°波束的信号,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了解,此处的用于形成65°波束的信号仅仅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其他例如用于形成55°至75°波束的信号都是可能的,只要其与所述双波束信号工作在不同频段即可。由此能够使得该天线能够同时辐射出第一波束、第二波束以及第三波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罗森伯格技术有限公司,未经罗森伯格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7675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