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稻核雄性不育基因OsNP1基因型的特异性分子标记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74488.7 | 申请日: | 2021-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515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11 |
发明(设计)人: | 纪剑辉;周海英;赵祥祥;罗玉明;周颖君;刘廷武;高清松;李正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淮阴师范学院 |
主分类号: | C12Q1/6895 | 分类号: | C12Q1/6895;C12Q1/6858;C12N15/11 |
代理公司: | 南京申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74 | 代理人: | 邱兴天 |
地址: | 2233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稻 雄性不育 基因 osnp1 基因型 特异性 分子 标记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稻核雄性不育基因OsNP1基因型的特异性分子标记及其应用,所述应用是通过特异性分子标记OsNP1‑SCAR实现,OsNP1‑SCAR分子标记是通过特异性引物对从水稻DNA中扩增出的核苷酸序列,扩增产物经过AvaII内切酶酶切后,相关带型能够有效区分群体内基因型,从而明确其表型。本发明是第一个针对OsNP1基因内部序列所开发的特异性SCAR标记。本发明所提供的鉴定方法,能够高通量的一次进行大量样品的鉴定,区分不育单株、杂合株,具有操作简便、低成本、特异性好以及高通量等特点,能快速应用于雄性不育材料在水稻育种中的研究,并降低育种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作物分子遗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水稻核雄性不育基因OsNP1基因型的特异性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水稻是人类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球约有一半以上人口以水稻为主食。中国的水稻种植面积约占全世界的23%左右,但目前中国的水稻产量却占全世界的37%左右。从国内来看,水稻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粮食作物面积的30%,产量接近粮食总产量的一半。从平均单位面积产量上来看,水稻比整个粮食作物高出45.17%,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水稻雄性不育系的发掘并不断推广和利用。雄性不育常指雄蕊发育缺陷,不能产生有功能花粉或雄配子,而其雌蕊发育正常且能接受正常花粉而受精结实。水稻中经典的“三系法”制种主要也是利用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来实现三系配套来配置杂种一代。雄性不育水稻可分为细胞核质互作雄性不育与细胞核雄性不育。细胞核雄性不育包括显性核不育与隐性核不育两类。其中核不育又因其育性是否受光照、温度等外界条件影响分为光(温)敏核不育和普通核不育两种类型。至今较为成功应用的是隐性光(温)敏核不育。此外,多数水稻核不育为隐性核不育,隐性核不育多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本专利所分析的雄性不育即为单隐性核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突变。
研究人员利用一个命名为OsNP1的核基因,构建了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OsNP1编码一个假定的葡萄糖——调节绒毡层和花粉外壁形成的甲醇-胆碱氧化还原酶;它在绒毡层和小孢子中是特异表达的。osnp1突变体植株表现出正常营养生长,但却是对环境条件不敏感的完全雄性不育(Chang et a1.,2016)。
在利用OsNP1基因进行品种选育的过程中,其杂交或回交后代中会分离出该基因的不同基因型单株,这就需要对杂交或回交后代植株进行单株基因型的检测,选择出纯合或杂合的单株,用于进一步的回交或自交。由于在DNA编码序列上,杂合Aa型和aa型仅存在数个核苷酸的差异,在检测OsNP1基因时如果采用PCR产物扩增后再测序的话,耗时长,且成本较高。因此,有必要开发针对水稻雄性不育基因OsNP1的更快捷经济的分子标记,并将其用于后代单株的分子鉴定,以达到缩短育种周期,简化操作步骤、降低检测成本等。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水稻核雄性不育基因OsNP1基因型的特异性分子标记OsNP1-SCAR,利用该特异性分子标记设计的引物可有效对水稻OsNP1纯合突变体、野生型、杂合性进行基因型鉴定。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在于提供所述的水稻特异性OsNP1-SCAR分子标记在水稻育种和生产中对水稻OsNP1纯合突变体、野生型、杂合性进行基因型鉴定的具体应用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水稻核雄性不育基因OsNP1的特异性分子标记,其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所述的水稻核雄性不育基因OsNP1的特异性分子标记在鉴定突变位点为突变位点为第二外显子405-410bp位置的TTCCGC突变为GTCCCTC的水稻核雄性不育系、杂合型或野生型水稻中的应用。
进一步地,所述的应用包括:
1)设计所述特异性分子标记的上下游引物对;
2)利用水稻DNA为模板,使用步骤1)设计的引物对扩增所述特异性分子标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淮阴师范学院,未经淮阴师范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7448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