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融合文本和图像数据的神经网络及其建筑结构的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74380.8 | 申请日: | 2021-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667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9 |
发明(设计)人: | 陆新征;廖文杰;郑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K9/62 | 分类号: | G06K9/62;G06K9/46;G06N3/04;G06N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罗文群 |
地址: | 10008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融合 文本 图像 数据 神经网络 及其 建筑结构 设计 方法 | ||
1.一种融合文本和图像数据的神经网络,包括生成器和判别器,其特征在于,其中的生成器生成图像,判别器判断图像的真假,生成器包含文本编码和特征提取网络,以获取文本特征矩阵,以及将文本特征矩阵和图像特征矩阵融合,并基于融合特征生成图像的网络;所述的生成器的形成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1)设文本中的一行文字代表一类建筑结构设计属性,将每一行文字转化为浮点数格式的十进制数字一维向量;将每一类建筑结构设计属性的一维向量进行自复制,使一维向量扩展为三维矩阵,将该三维矩阵记为初始掩码三维矩阵;
(2)利用残差网络块,从步骤(1)的初始掩码三维矩阵中提取深度特征,利用反卷积神经网络,对深度特征进行上采样扩展得到更大尺寸的三维矩阵,将该三维矩阵记为扩展掩码三维矩阵;
(3)重复上述步骤(1)和步骤(2),得到与所有建筑结构设计属性类别相对应的多个扩展掩码三维矩阵,将多个扩展掩码三维矩阵进行哈达玛积计算,使不同属性的文字约束进行融合并输出为一个三维矩阵,将该三维矩阵记为融合掩码三维矩阵;
(4)对建筑设计图像进行数字化编码,得到图像三维矩阵,采用卷积神经网络对图像三维矩阵进行特征提取和下采样,得到一个与步骤(3)的融合掩码三维矩阵尺寸相同的图像特征三维矩阵;
(5)对步骤(3)的融合掩码三维矩阵和步骤(4)的图像特征三维矩阵进行哈达玛积计算,实现文字和图像特征的融合,得到一个特征融合三维矩阵;
(6)利用残差网络块和反卷积神经网络,对步骤(5)的特征融合三维矩阵进行特征提取和上采样,映射生成建筑结构设计图像。
2.一种建筑结构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构建和训练一个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融合文本和图像数据的神经网络;并开展前述神经网络的性能评估,评估合格后的神经网络进行应用;
(2)获取待设计建筑结构的语言描述文本,从语言描述文本中抽取待设计建筑结构的关键属性,并对关键属性进行数字化编码,即将关键属性转化为浮点数格式的十进制数字一维向量;
(3)获取待设计建筑结构的建筑特征元素的像素化图像,对像素化图像进行数字化编码,得到一个三维矩阵;
(4)将步骤(2)的编码后的十进制数字一维向量和步骤(3)的三维矩阵输入步骤(1)的融合文本和图像数据的神经网络中,实现图像与文本特征融合,并基于融合后的特征映射生成满足初始设计条件的建筑结构设计,完成建筑结构的设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74380.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的图像处理
- 图像编码/图像解码方法以及图像编码/图像解码装置
-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图像处理方法
- 图像解密方法、图像加密方法、图像解密装置、图像加密装置、图像解密程序以及图像加密程序
- 图像解密方法、图像加密方法、图像解密装置、图像加密装置、图像解密程序以及图像加密程序
- 图像编码方法、图像解码方法、图像编码装置、图像解码装置、图像编码程序以及图像解码程序
- 图像编码方法、图像解码方法、图像编码装置、图像解码装置、图像编码程序、以及图像解码程序
- 图像形成设备、图像形成系统和图像形成方法
- 图像编码装置、图像编码方法、图像编码程序、图像解码装置、图像解码方法及图像解码程序
- 图像编码装置、图像编码方法、图像编码程序、图像解码装置、图像解码方法及图像解码程序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