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应用于封闭式防护服正压呼吸系统的分子膜气体净化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73944.6 | 申请日: | 2021-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997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2 |
发明(设计)人: | 曾一鸣;武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恩平市超弦膜技术有限公司;武汉康司达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46/54 | 分类号: | B01D46/54;B01D53/22;A41D13/002;A62B1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9400 广东省江门市恩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应用于 封闭式 防护服 正压 呼吸系统 分子 气体 净化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封闭式防护服正压呼吸系统的分子膜气体净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通过抽风设备保证封闭式防护服正压呼吸系统的内循环气压,将穿戴人员呼出的空气,从封闭式防护服的排气口抽出,并进入管路中;S2,通过抽风设备使穿戴人员呼出的空气经过分子膜,所述分子膜为由若干中空纤维膜丝组成的用于气体交换的膜网,用于利用分子压差实现气体交换,使分子膜的内腔中的二氧化碳、氨气和水蒸气会透过膜壁扩散至外部大气环境,并使外部环境中的氧气透过膜壁扩散至分子膜的内腔;S3,经过分子膜的交换净化处理后的空气,由抽风设备经过管路及封闭式防护服的进气口,送回封闭式防护服内部,以供穿戴人员呼吸。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呼吸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应用于封闭式防护服正压呼吸系统的分子膜气体净化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特殊环境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经常需要用到封闭式正压呼吸系统,如正压式呼吸器,正压防护服等。但是,目前的封闭式防护服正压呼吸系统,通常需要外接氧气瓶,以不断为密封结构内部供养,其结构复杂、穿戴麻烦,且一但氧气瓶中的氧气耗尽,将导致装置无法使用。并且当前的防护服使用的净化设备都是类似防护口罩的滤芯材料,只能在一般条件下使用,不能达到P3及P4实验室的防护等级需求。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封闭式防护服正压呼吸系统的分子膜气体净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通过抽风设备保证封闭式防护服正压呼吸系统的内循环气压,将穿戴人员呼出的空气,从封闭式防护服的排气口抽出,并进入管路中;
S2,通过抽风设备使穿戴人员呼出的空气经过分子膜,所述分子膜为由若干中空纤维膜丝组成的用于气体交换的膜网,用于利用分子压差实现气体交换,使分子膜的内腔中的二氧化碳、氨气和水蒸气会透过膜壁扩散至外部大气环境,并使外部环境中的氧气透过膜壁扩散至分子膜的内腔;
S3,经过分子膜的交换净化处理后的空气,由抽风设备经过管路及封闭式防护服的进气口,送回封闭式防护服内部,以供穿戴人员呼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抽风设备为抽风风扇,分子膜与抽风风扇均构成气体交换器的一部分;
所述封闭式防护服的进气口位于排气口的上方;
所述气体交换器的下端通过安装部密闭安装在封闭式防护服的排气口处;
所述气体交换器的上端与送气管的一端密闭连接,所述送气管的另一端密闭安装在所述封闭式防护服的进气口处;
所述抽风风扇设置于所述分子膜与送气管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体交换器还包括清洁风扇,所述清洁风扇设置于所述分子膜的底端外部;
所述清洁风扇用于在气体交换器的气体交换过程时的外壁清洁,吹出分子膜过滤出的少许附着在分子膜外壁残留污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提供的应用于封闭式防护服正压呼吸系统的分子膜气体净化方法,利用封闭式防护服、气体交换器、送气管等结构形成了一个内循环体,抽风设备将呼吸后排出的浊气通过分子膜变为可供人体呼吸的空气,再通过送气管进入封闭式防护服的头部呼吸区域,保证人体与外界环境隔离的同时,不需要另外携带氧气瓶,十分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在一个实施例中利用本发明提供的应用于封闭式防护服正压呼吸系统的分子膜气体净化方法实现的气体净化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气体交换器的示意图;
图中:1、封闭式防护服;2、气体交换器;3、送气管;4、安装部;21、分子膜;22、抽风风扇;23、清洁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恩平市超弦膜技术有限公司;武汉康司达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恩平市超弦膜技术有限公司;武汉康司达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7394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