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GIS内金属微粒起跳激励用冲击振动施加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73620.2 | 申请日: | 2021-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894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发明(设计)人: | 李晓昂;李杰;任静;赵科;李志兵;马径坦;刘焱;张乔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12 | 分类号: | G01R31/12;G01M7/08;G01M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前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60 | 代理人: | 李锋;张波涛 |
地址: | 71004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gis 金属 微粒 起跳 激励 冲击 振动 施加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GIS内金属微粒起跳激励用冲击振动施加装置,装置中,固定支架环绕且固定于气体绝缘组合电器GIS外表面,套筒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支架,所述套筒包括朝向所述外表面的第一开口端和相对于所述第一开口端的第二开口端,第二开口端和第一开口端形成第一方向,配重块可移动地设在套筒内以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往复移动,导杆经由所述第二开口端可移动地穿设于所述套筒中以撞击所述配重块,电磁致动组件连接且致动所述导杆,使得所述导杆撞击所述配重块,控制单元连接所述电磁致动组件,所述控制单元调节电学参数以控制所述电磁致动组件的致动力、碰撞动量以及冲击作用时间或冲击频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GIS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GIS内金属微粒起跳激励用冲击振动施加装置。
背景技术
金属微粒的存在对气体绝缘组合电器(GIS)绝缘可靠性造成巨大威胁,金属微粒通过感应带电并在电场力作用下从壳体表面跳起,并不断与壳体碰撞发出声信号,声信号检测方式通过接收微粒与壳体碰撞产生的声信号进而对金属微粒进行识别。然而GIS实际运行条件下,由于壳体表面脏污、静电吸附力以及微粒自身属性(如等质量片状金属微粒相对于球形以及线形微粒更难起跳)等作用,导致微粒在正常运行电压下无法起跳,因此无法利用声信号检测方式对其进行检测识别。但是处于静止状态的金属微粒仍然会对GIS的绝缘性能造成潜在的威胁,实际工况条件下,GIS内高压断路器分合闸操作、导杆接头松动以及其他运行工况下导致的壳体振动对金属微粒的激活,进而给GIS绝缘性能带来威胁。
由此可见,由于GIS内断路器动作等影响,正常运行电压等级下处于静止状态的金属微粒仍有可能被激活进而对GIS安全稳定可靠运行产生威胁。因此有必要针对难起跳具有潜在威胁的静止金属微粒,通过施加外施冲击振动的方式,能够有效降低金属微粒的起跳场强,使其起跳电压降低,从而达到有效激活金属微粒,实现对其有效检出,排除潜在威胁的目的。
在背景技术部分中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仅用于增强对本发明背景的理解,因此可能包含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GIS内金属微粒起跳激励用冲击振动施加装置。有效降低金属微粒的起跳场强,使其起跳电压降低,从而达到有效激活金属微粒,实现对其有效检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种GIS内金属微粒起跳激励用冲击振动施加装置包括:
固定支架,其环绕且固定于气体绝缘组合电器GIS外表面,
套筒,其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支架,所述套筒包括朝向所述外表面的第一开口端和相对于所述第一开口端的第二开口端,第二开口端和第一开口端形成第一方向,
配重块,其可移动地设在套筒内以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往复移动,
导杆,其经由所述第二开口端可移动地穿设于所述套筒中以撞击所述配重块,
电磁致动组件,其连接且致动所述导杆,使得所述导杆撞击所述配重块,
控制单元,其连接所述电磁致动组件,所述控制单元调节电学参数以控制所述电磁致动组件的致动力、碰撞动量以及冲击作用时间或冲击频率。
所述的一种GIS内金属微粒起跳激励用冲击振动施加装置中,固定支架为环状结构,其直径可调,所述环状结构内圈设有连接所述外表面的支承件。
所述的一种GIS内金属微粒起跳激励用冲击振动施加装置中,所述环状结构螺栓固定于所述气体绝缘组合电器GIS。
所述的一种GIS内金属微粒起跳激励用冲击振动施加装置中,所述GIS内金属微粒起跳激励用冲击振动施加装置还包括连接所述固定支架的支承架,所述套筒支承于所述支承架中,电磁致动组件和调压器连接所述支承架。
所述的一种GIS内金属微粒起跳激励用冲击振动施加装置中,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外表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西安交通大学;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7362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