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弓形菌在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效果评价中的应用及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73502.1 | 申请日: | 2021-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8336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发明(设计)人: | 马艳玲;陈富林;李晶;薛姝雯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B43/22 | 分类号: | E21B43/22;E21B4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圆嘉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85 | 代理人: | 戴嵩玮 |
地址: | 71006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弓形 微生物 现场 试验 效果 评价 中的 应用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弓形菌在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效果评价中的应用及其方法,属于三次采油技术领域。本发明首次提供了一种弓形菌在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效果评价中的应用,通过测定微生物驱油前后地层弓形菌的丰度变化,判断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的效果。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效果评价方法,包括测定微生物驱油前后地层弓形菌的丰度变化。本发明的方法丰富并补充了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效果评价内容中微生物特征指标。利用该方法进行现场试验效果评价,简化了以往现场试验效果评价内容中微生物特征指标检测内容,简化了现场检测人员的工作量,操作简单、结果准确、适用性广,可广泛地应用于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效果的评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三次采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弓形菌在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效果评价中的应用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油田经过多年注水开发后,在油藏内部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微生物群落体系,各类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特征,在油藏中共同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作用。微生物驱油技术是一类通过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技术,具有投资成本低、不产生污染和应用范围广等优点。微生物驱油技术包括内源激活地层本源微生物和外源加入驱油菌剂两种。无论哪种技术最终都对地层内本源微生物的生态体系造成影响。
弓形菌是一类油藏地层本源微生物,为严格厌氧菌,在油田地层内普遍存在。目前的报道中指出该菌属中某些种具有硫化物氧化和硝酸盐还原功能,参与了油藏中氮、硫元素的代谢。传统的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效果的评价内容中微生物特征指标包括了驱油功能菌浓度和乙酸根浓度。驱油功能菌需要分别统计烃氧化菌、反硝化细菌、产甲烷菌和厌氧发酵菌的浓度。内容多而杂,而且重点不突出,也增添了现场试验效果评价的难度。现有技术并未公开弓形菌与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效果评价有关的技术内容。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弓形菌在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效果评价中的应用和评价方法,简单、准确,省去了功能微生物的培养环节,降低了现场操作人员的实验难度,适用性广,可广泛地应用于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结果的评价。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弓形菌在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效果评价中的应用,通过测定微生物驱油前后地层弓形菌的丰度变化,判断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的效果。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效果评价方法,包括测定微生物驱油前后地层弓形菌的丰度变化,若驱油后弓形菌丰度与驱油前弓形菌丰度的差值≥5%,则油井表现出增产效果。
优选的,在油藏微生物驱油前3个月内和驱油后6个月进行现场油井采出液取样,获得地层水样品中的微生物菌体;对微生物菌体进行多样性分析,对比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前后弓形菌丰度数值变化情况。
优选的,所述采出液的保存和所述地层水样品的处理过程均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优选的,所述获得地层水样品中的微生物菌体包括以下步骤:将采出液油水分离后,除杂,微孔过滤膜过滤。
优选的,所述微孔过滤膜为有机微孔过滤膜或醋酸纤维膜,所述微孔过滤膜的孔径为0.22μm。
优选的,所述多样性分析包括如下步骤:利用带有DNA条形码的引物341F:5′-CCTACGGGRBGCASCAG-3′;806R:5′-GGACTACNNGGGTATCTAAT-3′进行PCR扩增,胶回收、测序建库后进行双端测序,去除测序接头后拼接双端测序序列,质控,重抽样,以97%相似性作为标准划分操作分类单元,并基于RDP数据库进行物种注释,分析群落结构动态变化。
优选的,所述双端测序为采用Illumina HiSeq 250进行2×250bp双端测序。
优选的,所述质控具体为去除平均质量小于30和/或长度小于300bp的低质量序列和嵌合体序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大学,未经西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7350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