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分离自冶炼厂土壤的重氮营养植物杆菌LM-H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72594.1 | 申请日: | 2021-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4604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1 |
发明(设计)人: | 谢晓梅;廖敏;罗依心;廖泽淇;梁雨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02F3/34;C12R1/01;C02F101/34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2 | 代理人: | 金祺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离 冶炼厂 土壤 营养 植物 杆菌 lm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重氮营养植物杆菌(Phytobacter diazotrophicus)LM‑H,其保藏编号:CGMCC No.20848。该重氮营养植物杆菌(Phytobacter diazotrophicus)LM‑H的用途为:处理含丙二醇丁醚的废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株分离自铅锌冶炼厂土壤的重氮营养植物杆菌(Phytobacterdiazotrophicus sp.)LM-H及其在含丙二醇丁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丙二醇丁醚是一种优良的有机溶剂,它具有醚键和羟基两个溶解能力强的官能团。其中,醚键具有疏水性,可以溶解疏水性化合物;而羟基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可以溶解亲水性化合物。这些特点使得丙二醇丁醚有了“万能”溶剂的称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涂料、清洗剂、油墨、皮革等工业领域被广泛应用。在涂料工业中,可用为醇酸树脂、环氧树脂、丙二醇丁醚树脂、聚酯漆等的溶剂。配制成的油漆,其漆膜光洁、平整、牢度好。在染料溶解过程中,可用它代替醇性溶剂,是一种良好的偶联剂。在油墨生产中,使用丙二醇丁醚,一些配方可改成水溶性,使油墨毒性降低,改善操作环境,提高印刷质量。丙二醇醚类产品可配制浓缩型的各类清洗剂,效果良好。在新型制动液中,它的含量可高达40%以上,是制动液的主要成份之一。此外,丙二醇醚还可用于多彩涂料、感光胶、PS版清洗、印刷、电子化学品、喷气发动机燃料添加剂(防水剂)、萃取剂和高沸点溶剂等。因此丙二醇丁醚市场需求越拉越大,但在丙二醇丁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高COD有害的废水,其ρ(COD)高达30000-40000mg/L。丙二醇丁醚毒性相对小,其毒性表现为:大鼠经口LD50为2.2ml/kg,家兔皮肤吸收LD50为3ml/kg。但大剂量接触丙二醇丁醚对鼻、喉等有刺激性,也能引起皮肤刺痒和皮疹,甚至引起肺、肝、肾损害。因此必须对含丙二醇丁醚废水进行有效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丙二醇丁醚废水往往具有有机物含量高、水质复杂,可生化性差等特点,导致处理难度大。目前对丙二醇丁醚废水常用的处理方法为电化学法、催化氧化法、焚烧法等,其处理原理往往是通过强氧化反应直接将有机物转化为CO2、H2O等无机物,存在操作条件苛刻,运行成本偏高等问题,影响到其的广泛应用和推广,因此需寻找经济高效的替代处理技术,国外研究发现微生物技术不但处理效果较好,而且成本也较低,无二次污染,因而微生物技术受到广泛关注,而相关技术研究我国较少。
目前已知的重氮营养植物杆菌及其相近属的用途多为固氮功能微生物,表现出较强的固氮作用,具体如下:
1、宋亚娜,郑伟文,接种重氮营养醋杆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25(4):5587-590;
2、陈丽梅,樊秒姬,李玲,甘蔗固氮内生菌-重氮营养醋杆菌的研究进展,微生物学通报,2000,27(1):63-66;
3、蔡宣梅,张秋芳,郑伟文,VA菌根菌与重氮营养醋杆菌双接种对超甜玉米生长的影响,福建农业学报,2004,19(3):156-159),其可固定大气氮。
4、2017104767497的发明《一株植物固氮细菌DJG211及其在提高土壤和植物活力中的应用》告知了:植物固氮细菌(Phytobacter diazotrophicus)DJG211,保藏编号为GDMCC No:60195。DJG211菌株能够降解土壤污染物、清洁土壤、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从而活化土壤和内生作物组织内促进作物生长功能的固氮植物细菌。它来源于健康的普通野生稻植物组织中,能够明显促进水稻、油麦菜等作物生长。
至于重氮营养植物杆菌在对污染物的代谢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均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能够用于含丙二醇丁醚废水处理的菌株--重氮营养植物杆菌(Phytobacter diazotrophicus sp.)LM-H及其用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7259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