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砾间生物接触氧化法污水处理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70925.8 | 申请日: | 2021-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4933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发明(设计)人: | 李应辉;左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3/34;C02F3/02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刘逸潇 |
地址: | 200434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接触 氧化 污水处理 系统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砾间生物接触氧化法污水处理系统,包括直接连接的生化曝气区和沉淀区,所述沉淀区位于生化曝气区后端;生化曝气区和沉淀区内均填充满砾石;生化曝气区底部铺设曝气管,曝气管上设有曝气管阀;沉淀区底部设有储泥区,沉淀区与储泥区之间设有开孔板;储泥区底部设有水力排泥管,水力排泥管上设有水力排泥阀;沉淀区后端设有出水管,出水管上设有出水阀。本发明在沉淀区底部设置储泥区用于接收沉淀区沉淀的污泥,保障沉淀区的沉淀效果,避免脱落的生物膜顺着出水流出,影响出水水质质量;而储泥区底部的水力排泥管可以及时将污泥排出,实现水力排泥,且水力排泥和污水处理互不干扰,可同时进行,提高污水处理系统的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砾间生物接触氧化法污水处理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砾间接触氧化法于20世纪70年代在日本开发,其是对天然河床中生长在砾石表面生物膜的一种人为模仿和工程强化技术。由于河流具有自净功能,当河水流经水浅处,因水流相对速度较快,产生自然曝气现象,河水中溶氧增加;当河水流经水深处,河水中的悬浮物因流速减缓而产生沉淀;河床上的天然砾石可以吸附、过滤污染物,同时砾石间附着生长的微生物可以降解污染物;当降雨河川流量增加时,丰沛的水量可产生冲刷及稀释的作用将砾石床污泥带出,使河川再度恢复原有的自净能力。因此,砾间接触氧化法适用于低浓度污水处理,具有成本低、处理效果好的特点,同时其通常采用地下式建造,有效解决土地资源紧张的难题,被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
而由于悬浮物沉降和微生物代谢,砾间生物接触氧化法污水处理系统中必然会聚集污泥,需要定期(半年)曝气排泥,在曝气排泥过程中,砾间生物接触氧化法污水处理系统正常进水,以便将空气搅起的污泥通过水流带出。但是,在曝气排泥过程中,砾间生物接触氧化法污水处理系统无法进行污水净化和净化水的排出,极大地降低了净化效率。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砾间生物接触氧化法污水处理系统及其使用方法,不仅能更好的发挥沉淀区的沉淀效果,而且可以一边排泥,一边进行污水处理,保证出水的水质质量和出水的连续性,提高净化效果和净化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砾间生物接触氧化法污水处理系统,包括直接连接的生化曝气区和沉淀区,所述沉淀区位于所述生化曝气区的后端;所述生化曝气区和沉淀区内均填充满砾石,且所述生化曝气区底部不低于所述沉淀区底部;所述生化曝气区底部铺设有曝气管,所述曝气管上设有曝气管阀;所述沉淀区底部设有与所述沉淀区连通的储泥区,所述沉淀区与所述储泥区之间设有开孔板;所述储泥区底部设有水力排泥管,所述水力排泥管上设有水力排泥阀;所述沉淀区后端设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上设有出水阀。本发明在沉淀区底部设置储泥区可以进一步提高沉淀区的沉淀效果,避免微生物代谢产物顺着出水流出,影响出水水质质量;而储泥区底部设置的水力排泥管可以及时将污泥排出,实现水力排泥,且水力排泥和污水处理互不干扰,可以同时进行,提高了污水处理系统的工作效率。
优选地,所述储泥区内还设有曝气反冲洗管,所述曝气反冲洗管上设有反冲洗管阀,当储泥区或开孔板堵塞时,通过曝气反冲洗管输出的空气搅动污泥,实现储泥区和开孔板的疏通。
优选地,所述生化曝气区前端设有第一稳导流区,所述沉淀区与所述出水管通过第二稳导流区连接,以保证进水均匀流入生化曝气区,净化后的水均匀流出沉淀区,避免短流,以保证水质处理效果。
优选地,所述出水管上还设有排泥阀,当储泥区或开孔板堵塞时,通过曝气反冲洗管中的空气搅动污泥实现疏通,并将泥水通过出水管或水力排泥管排出。
优选地,所述曝气管连接于第一鼓风机;所述曝气反冲洗管连接于第二鼓风机,从而为曝气管和曝气反冲洗管输送空气。
优选地,所述开孔板为格栅板或混凝土板,用户可根据需要自行选择。
优选地,所述砾石粒径5cm~25cm,砾石填充孔隙率为30%~60%,以保证水质净化效果的同时,避免砾石间空隙堵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7092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