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然资源数据融合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68776.1 | 申请日: | 2021-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8321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1 |
发明(设计)人: | 高帆;刘波;徐丽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图众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6/56 | 分类号: | G06F16/56;G06F16/53;G06F16/29 |
代理公司: | 沈阳易通专利事务所 21116 | 代理人: | 夏子涵 |
地址: | 100036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然资源 数据 融合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然资源数据融合方法、一种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使用选择的融合数据和参考数据进行整体图形叠加分析获取前期分析结果;删除未与融合数据叠加的参考数据;对参考数据按照分组字段进行相邻图斑分组融合;基于设置的叠加裁切条件,使用融合数据裁切参考数据得到成果数据,并在裁切过程中进行细碎合并和属性处理;基于判读因子字段和一些可以预设的条件对成果数据进行批量判断,来确定已判读的图斑;或者基于人工判读确定已判读的图斑;对已判读的图斑进行批量融合并质检,保存/导出合格的成果数据。本发明对于数据叠加裁切部分,通过设置好参数/条件自动处理完成,避免人工造成的漏洞,提高了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融合领域,特别是一种自然资源数据融合方法、一种电子设备、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2018年,基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自然资源部成立,内部以原国土局为核心,并入其他自然资源业务部门。从国家层面将各类资源业务数据统一纳入自然资源部管理,形成自然资源一体化管理格局,成为最迫切的需求。
由于历史问题,各部门都有自己调查的矢量数据,这些数据调查年份不同、认定标准不同、基础影像不同,再加上绘制过程不可避免的人为因素,使其与当前国土矢量数据存在各种类型的差异。
之前的工作中,针对类似的需求,技术人员需要使用各类通用地理信息平台类软件,挑选其中的一些批量工具,再结合大量的人工编辑操作,花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由于步骤复杂而且完全依靠技术人员个人的判断,极易造成新的错误。同时,出现新的类似需求后,技术人员只能再重复一遍冗长繁琐的操作,导致作业效率较低且操作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自然资源数据融合方法、一种电子设备、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可以快速、准确处理矢量数据间差异,更加准确、高效的完成自然资源数据的融合。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然资源数据融合方法,包括:
S1:分别对选择的融合数据和参考数据融合得到的整体图形叠加分析,并删除未与融合数据叠加的参考数据;
S2:对参考数据按照进行分组融合,并在融合后打散,用于对参考数据中相邻且分组字段的数值一致的图斑进行融合;
S3:基于设定的叠加裁切条件,采用融合数据裁切参考数据,以得到成果数据;
S4:基于判读因子字段及若干预先设置的批量判读条件对所述成果数据进行批量判断,来确定已判读的图斑;或者基于人工判读确定所述已判读的图斑;
S5:对已判读的图斑进行批量融合;
S6:对融合后的成果数据进行图形质检,在质检合格的情况下保存/导出成果数据。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包括:
选择具有相同坐标系统的所述融合数据和所述参考数据;
根据设置的第一过滤条件,分别将所述参考数据和所述融合数据融合为所述整体图形;
将所述整体图形进行叠加分析,删除未与所述融合数据叠加以及叠加比例未达到叠加比例阈值的所述参考数据。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包括:
获取第二过滤条件和所述分组字段;
选择符合所述过滤条件的所述参考数据,并按照所述分组字段对应的唯一值进行分组融合;
将所述融合后的参考数据进行打散,用于对所述参考数据中相邻且所述分组字段的数值一致的图斑进行融合。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3之前,还包括:
设置所述叠加裁切条件,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图众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图众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6877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