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用湿法技术从有色冶炼低汞酸泥中回收汞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68543.1 | 申请日: | 2021-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8874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4 |
发明(设计)人: | 潘学军;沙漠;陈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B43/00 | 分类号: | C22B43/00;C22B7/00;C22B15/00;C22B30/06;C01B19/02 |
代理公司: | 昆明同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3214 | 代理人: | 张玉 |
地址: | 650000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湿法 技术 有色 冶炼 低汞酸泥中 回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用湿法技术从有色冶炼低汞酸泥中回收汞的方法,所述方法通过对有色冶炼行业中产生的低汞酸泥进行成分分析,全过程采用湿法工艺来提取酸泥中的汞,从而达到回收汞的目的。其工艺过程为盐酸氯酸钠体系酸浸—离心分离—还原沉硒—还原除铜铋—还原沉汞。本发明工艺设计合理,充分利用了各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在不同条件状态下的性质,实现了低汞酸泥中汞的提取回收,同时,也实现了铅、银、硒、铜、铋等元素的提取分离,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该方法是一种环境友好,各部分资源利用率高的方法,具有工业化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资源技术应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采用湿法技术从有色冶炼低汞酸泥中回收汞的方法。
背景技术
低汞酸泥是在有色冶炼中产生的工艺尾端的可再利用的危险废物,主要来源于铜矿、铅矿、锌锗矿、锡矿的冶炼过程。由于在大部分精矿中都含有汞和硫,所以在提炼其他有色元素过程中,汞和硫留存在了尾渣中,形成了低汞酸泥。低汞酸泥是危险废物,需要特殊的技术处置。
对于含汞酸泥已有的技术绝大部分为火法炼汞,且仅对含量高的高汞酸泥有较好的回收率。采用火法炼汞会存在汞挥发成汞蒸气进入大气的可能性,从而存在二次污染的隐患。
目前国内仍然以火法炼汞为主体工艺进行含汞酸泥中的汞回收。方法的核心工艺也大部分异曲同工,处理含量大多为含量高的汞。《铜业工程》2017年第1期中探讨了铜冶炼工艺中汞的走向,得出,汞在工艺过程中走向,20%-22%进入烟灰,60%-61%进入铅滤饼,沉积下来的占18%-20%。有发明专利《一种从金精矿焙烧制酸酸泥中分离硒、汞的方法》,该方法在金精矿焙烧制酸酸泥物料中投入浓硫酸制浆,同时加入一种或多种无机盐作为催化剂,催化氧化焙烧后得到焙烧烟气和焙烧渣,用碱液吸收焙烧烟气,得到汞精矿和含硒溶液实现汞硒分离。《矿冶工程》论文《黄金冶炼水洗除尘酸泥中汞和硒回收工艺研究》中采用湿法碱浸的方法分离汞硒。采用硫化碱的浸出,将汞硒转入液相,最后使用铝粉置换汞。最后用盐酸调节剩余溶液pH至酸性,此时硒沉淀。至此完成汞硒分离。
国外关于汞回收的研究集中在垃圾焚烧中汞的挥发以及化工行业中废汞触媒的回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艺设计合理,可有效实现湿法技术从有色冶炼低汞酸泥中回收汞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对低汞酸泥中汞的回收,并且提取分离低汞酸泥中其他金属元素。
本发明具体步骤如下:
S1、盐酸氯酸钠体系酸浸:向低汞酸泥中投加浓度为120-140g/L的盐酸,盐酸投加完毕,再投入氯酸钠,其中氯酸钠投加量为酸泥中含汞量的2-4倍;所有药品投加完毕,搅拌使反应充分,过滤,得到铅银渣和浸出液;
S2、还原沉硒:在S1所得浸出液中缓慢投加还原剂,投加比例为还原剂:硒为1.2-1.3:1(质量比),搅拌使其反应充分,直至硒还原沉淀完全停止搅拌,过滤,得到粗硒渣和还原后液;
S3、还原除杂:在S2所得还原后液中再次缓慢投加还原剂,还原剂加入量按溶液里汞量1-1.1:1(质量比)加入搅拌至反应完全,过滤得到铜铋渣和含汞溶液;
S4、还原沉汞:在S3所得含汞溶液中投加铁粉,投加铁粉与汞的质量比为1.2-1.4:1,搅拌至完全反应,分离,即可。
进一步的,所述的低汞酸泥中的主要成分包括Hg:0.5%-2%,Se:1%-2%,Pb:45%-50%,Cu:0.5%-2%,Bi:0.2%-3%,As:0.5%-1%,Ag:300-400g/t。
进一步的,S1所述的低汞酸泥先进行烘干并研磨,研磨至粒径150-300目;所述的搅拌速度300-350r/min,反应时间为4-8小时。
进一步的,S1中所述的盐酸的投加浓度为130g/L。
进一步的,S1所述的低汞酸泥与盐酸投加量之比为1(g):1.7(m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6854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学测定方法、光学测定装置及光学测定程序
- 下一篇:车辆摇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