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从充电系统接收供电的方法及充电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65128.0 | 申请日: | 2021-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6849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5 |
发明(设计)人: | 徐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芯源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都市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充电 系统 接收 供电 方法 | ||
公开了为负载供电的充电系统及充电方法,该充电系统包括耦接在输入接口与输出接口之间的直流转直流稳压器、从稳压器的输出端经线性充电单元到电池的充电路径、以及从电池经线性充电单元到输出接口的放电路径,为耦接在输出接口的负载提供系统电压,该方法包括:控制线性充电单元工作在线性调节充电模式,为电池充电;当电池电压与系统电压的差值大于第一阈值电压时,将线性充电单元从线性调节充电模式切换至放电模式,使得电池沿放电路径为负载供电。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一种电子电路,更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为负载供电的充电系统以及从该充电系统接收供电的方法。
背景技术
线性充电电路被广泛地使用在充电电流不高、对最小充电电流比较关注的应用场景。在某些应用场景中,例如车载的全球数字移动电话系统,具有不间断供电的需求。图1为现有的充电系统100的示意图。充电系统100包括输入接口101、降压变换器102、输出接口103、升压变换器104、线性充电电路105、可再充电池106以及开关107。如图1所示,充电路径开始于输入接口101,经降压变换器102、升压变换器104以及线性充电电路105,到达可再充电池106。输入接口101从车载电池获取供电,该供电通常为12V。降压变换器102用于将输入接口101的电压降压到合适的值,例如4.2V,并在输出接口103为负载,例如全球数字移动电话系统提供供电电压。升压变换器104和线性充电电路105一起将降压变换器102的输出调节为合适的值,为电池106充电,使电池电压保持在3~4.2V。充电系统100包括从电池106经开关107到输出接口103的放电路径。当输入接口101处的电源发生故障,开关管107被闭合,可再充电池106通过开关107放电,在输出接口103为负载提供合适的供电电压。
可见,图1所示的现有的线性充电电路105仅能单向工作。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双向工作的线性充电电路会更有帮助,更受欢迎。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为负载供电的充电系统,包括:可再充电电池;输入接口,接收来自外部电源的供电电压;输出接口,为负载提供系统电压;直流转直流稳压器,耦接在输入接口与输出接口之间,将输入接口的供电电压转换为稳定的系统电压;从直流转直流稳压器的输出端经线性充电单元到电池的充电路径;从电池经线性充电单元到输出接口的放电路径;其中所述线性充电单元包括:第一晶体管,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其中第一端耦接至稳压器的输出端,第二端耦接至电池;以及第一控制电路,耦接至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以提供控制信号,使得线性充电单元在线性调节充电模式和放电模式之间切换。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从充电系统接收供电的方法,其中该充电系统包括耦接在输入接口与输出接口之间的直流转直流稳压器、从稳压器的输出端经线性充电单元到电池的充电路径、从电池经线性充电单元到输出接口的放电路径,为耦接在输出接口的负载提供系统电压,该方法包括:控制线性充电单元工作在线性调节充电模式,为电池充电;当电池电压与系统电压的差值大于第一阈值电压时,将线性充电单元从线性调节充电模式切换至放电模式,使得电池沿放电路径为负载供电。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线性充电单元可以双向工作,既可用作充电路径来给电池充电,又可用于放电路径,由电池为系统负载供电,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将根据以下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图1为现有的充电系统100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充电系统200的电路原理图;
图3为图2所示充电系统200的充电方法260的流程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充电系统200A的电路原理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充电系统300的电路原理图;
图6为图5所示充电系统300的充电方法360的流程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芯源系统有限公司,未经成都芯源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6512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