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层建筑插筋承重保温砌块墙体体系构造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63699.0 | 申请日: | 2021-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785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1 |
发明(设计)人: | 刘传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传伟 |
主分类号: | E04C1/00 | 分类号: | E04C1/00;E04C1/41;E04B2/42;E04B2/46;E04B2/48;E04B2/52;E04B1/7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3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层建筑 承重 保温 砌块 墙体 体系 构造 | ||
1.一种多层建筑插筋承重保温砌块墙体体系构造,其特征在于:由若干个右开口主砌块(1)、若干个左开口主砌块(2)、若干个右开口转角主砌块(3)、若干个左开口转角主砌块(4)、若干个右开口半块(5)、若干个左开口半块(6)、若干个插筋(7)、芯柱混凝土(8)、砌筑砂浆(9)、混凝土地梁(10)构成;
所述的右开口主砌块(1)由右开口插筋承重主块(11)、主块保温层(12)、主块保护层(13)构成;位于中间的主块保温层(12)通过燕尾槽与两侧的右开口插筋承重主块(11)、主块保护层(13)连接成一个整体;
所述的右开口插筋承重主块(11)由混凝土内壁(110)、混凝土外壁(111)、数个混凝土肋(114)、两个等腰梯形凸台(112)、数个混凝土竖直凸燕尾槽(113)、长条形竖直通孔(115)、两个正方形竖直通孔(116)、竖直开口(117)构成;所述的等腰梯形凸台(112)位于所述的混凝土内壁(110)的顶面上;所述的混凝土竖直凸燕尾槽(113)位于所述的混凝土外壁(111)的外侧大面上,且二者等高;数个所述的混凝土肋(114)垂直位于混凝土内壁(110)和混凝土外壁(111)之间,所述的长条形竖直通孔(115)位于两个所述的混凝土肋(114)之间,所述的正方形竖直通孔(116)位于两个所述的混凝土肋(114)之间;所述的竖直开口(117)位于最右侧的混凝土肋(114)的正中间;
所述的主块保温层(12)的一个大面上设有数个保温层竖直凹燕尾槽(122),在另一个大面上设有数个保温层竖直凸燕尾槽(121),在右侧端面上设有保温层端面竖直凸台(120),在左侧端面上设有保温层端部宽竖直凸台(125),在其顶面上设有保温层水平半圆形凸台(123),在其底面上设有保温层水平半圆形凹槽(124);
所述的主块保护层(13)的一个大面上设有数个混凝土竖直凹燕尾槽(130),在其两侧竖直端面上分别设有混凝土竖直半圆形凹槽(131),在其顶面上均匀设有数个短条形竖直通孔(132);
所述的左开口主砌块(2)由左开口插筋承重主块(20)、主块保温层(12)、主块保护层(13)构成;位于中间的主块保温层(12)通过燕尾槽与两侧的左开口插筋承重主块(20)、主块保护层(13)连接成一个整体;
所述的左开口插筋承重主块(20)由混凝土内壁(110)、混凝土外壁(111)、数个混凝土肋(114)、两个等腰梯形凸台(112)、数个混凝土竖直凸燕尾槽(113)、长条形竖直通孔(115)、两个正方形竖直通孔(116)、竖直开口(117)构成;所述的等腰梯形凸台(112)位于所述的混凝土内壁(110)的顶面上;所述的混凝土竖直凸燕尾槽(113)位于所述的混凝土外壁(111)的外侧大面上,且二者等高;数个所述的混凝土肋(114)垂直位于混凝土内壁(110)和混凝土外壁(111)之间,所述的长条形竖直通孔(115)位于两个所述的混凝土肋(114)之间,所述的正方形竖直通孔(116)位于两个所述的混凝土肋(114)之间;所述的竖直开口(117)位于最左侧的混凝土肋(114)的正中间;
所述的右开口转角主砌块(3)由右开口转角块(31)、右开口转角保温层(32)、右开口转角保护层(33)构成;位于中间的右开口转角保温层(32)通过燕尾槽与两侧的右开口转角块(31)、右开口转角保护层(33)连接成一个整体;
所述的右开口转角块(31)由混凝土内壁(110)、混凝土外壁(111)、数个混凝土肋(114)、两个等腰梯形凸台(112)、数个混凝土竖直凸燕尾槽(113)、长条形竖直通孔(115)、两个正方形竖直通孔(116)、竖直开口(117)、端部加强肋(310)构成;所述的等腰梯形凸台(112)位于所述的混凝土内壁(110)的顶面上;所述的混凝土竖直凸燕尾槽(113)位于所述的混凝土外壁(111)的外侧大面上,且二者等高;数个所述的混凝土肋(114)垂直位于混凝土内壁(110)和混凝土外壁(111)之间,所述的长条形竖直通孔(115)位于两个所述的混凝土肋(114)之间,左侧的正方形竖直通孔(116)位于两个所述的混凝土肋(114)之间;右侧的正方形竖直通孔(116)位于混凝土肋(114)与端部加强肋(310)之间,所述的竖直开口(117)位于混凝土内壁(110)的右侧中间位置;
所述的右开口转角保温层(32)为直角形状,左侧端面上设有保温层端部宽竖直凸台(125),右侧端面上设有保温层端面竖直凸台(120),在长直角边保温层内侧设有数个保温层竖直凹燕尾槽(122),在长直角边保温层外侧设有数个保温层竖直凸燕尾槽(121),在其顶面上设有保温层水平半圆形凸台(123),在其底面上设有保温层水平半圆形凹槽(124);
所述的右开口转角保护层(33)为直角形状,左、右两侧端面上分别设有混凝土竖直半圆形凹槽(131),在长直角边内侧设有数个混凝土竖直凹燕尾槽(130),在长直角边的顶面上设有三个短条形竖直通孔(132),在短直角边的顶面上设有两个短条形竖直通孔(132);
所述的左开口转角主砌块(4)由左开口转角块(41)、左开口转角保温层(42)、左开口转角保护层(43)构成;位于中间的左开口转角保温层(42)通过燕尾槽与两侧的左开口转角块(41)、左开口转角保护层(43)连接成一个整体;
所述的左开口转角块(41)由混凝土内壁(110)、混凝土外壁(111)、数个混凝土肋(114)、两个等腰梯形凸台(112)、数个混凝土竖直凸燕尾槽(113)、长条形竖直通孔(115)、两个正方形竖直通孔(116)、竖直开口(117)、端部加强肋(310)构成;所述的等腰梯形凸台(112)位于所述的混凝土内壁(110)的顶面上;所述的混凝土竖直凸燕尾槽(113)位于所述的混凝土外壁(111)的外侧大面上,且二者等高;数个所述的混凝土肋(114)垂直位于混凝土内壁(110)和混凝土外壁(111)之间,所述的长条形竖直通孔(115)位于两个所述的混凝土肋(114)之间,右侧的正方形竖直通孔(116)位于两个所述的混凝土肋(114)之间;左侧的正方形竖直通孔(116)位于混凝土肋(114)与端部加强肋(310)之间,所述的竖直开口(117)位于混凝土内壁(110)的左侧中间位置;
所述的左开口转角保温层(42)为直角形状,左侧端面上设有保温层端部宽竖直凸台(125),右侧端面上设有保温层端面竖直凸台(120),在长直角边保温层内侧设有数个保温层竖直凹燕尾槽(122),在长直角边保温层外侧设有数个保温层竖直凸燕尾槽(121),在左开口转角保温层(42)的顶面上设有保温层水平半圆形凸台(123),在其底面上设有保温层水平半圆形凹槽(124);
所述的左开口转角保护层(43)为直角形状,左、右两侧端面上分别设有混凝土竖直半圆形凹槽(131),在长直角边内侧设有数个混凝土竖直凹燕尾槽(130),在长直角边的顶面上设有三个短条形竖直通孔(132),在短直角边的顶面上设有两个短条形竖直通孔(132);
所述的右开口半块(5)由右开口半块主块(51)、半块保温层(52)、半块保护层(53)构成;位于中间的半块保温层(52)通过燕尾槽将两侧的右开口半块主块(51)、半块保护层(53)连接成一个整体;
所述的右开口半块主块(51)由混凝土内壁(110)、混凝土外壁(111)、两个混凝土肋(114)、一个等腰梯形凸台(112)、两个混凝土竖直凸燕尾槽(113)、正方形竖直通孔(116)、竖直开口(117)构成;所述的等腰梯形凸台(112)位于所述的混凝土内壁(110)顶面上的中心位置;所述的混凝土竖直凸燕尾槽(113)位于混凝土外壁(111)的外侧大面上,且二者等高;两个所述的混凝土肋(114)垂直位于混凝土内壁(110)和混凝土外壁(111)之间,正方形竖直通孔(116)位于两个混凝土肋(114)之间;所述的竖直开口(117)位于右侧混凝土肋(114)的中间位置;
所述的半块保温层(52)的一个大面上设有两个保温层竖直凹燕尾槽(122),在另一个大面上设有两个保温层竖直凸燕尾槽(121),在右侧的端面上设有保温层端面竖直凸台(120),在左侧的端面上设有保温层端部宽竖直凸台(125),在其顶面上设有保温层水平半圆形凸台(123),在其底面上设有保温层水平半圆形凹槽(124);
所述的半块保护层(53)的一个大面上设有两个混凝土竖直凹燕尾槽(130),在其两侧竖直端面上分别设有混凝土竖直半圆形凹槽(131),在其顶面上均匀设有两个短条形竖直通孔(132);
所述的左开口半块(6)由左开口半块主块(61)、半块保温层(52)、半块保护层(53)构成;位于中间的半块保温层(52)通过燕尾槽将位于两侧的左开口半块主块(61)、半块保护层(53)连接成一个整体;
所述的左开口半块主块(61)由混凝土内壁(110)、混凝土外壁(111)、两个混凝土肋(114)、一个等腰梯形凸台(112)、两个混凝土竖直凸燕尾槽(113)、正方形竖直通孔(116)、竖直开口(117)构成;所述的等腰梯形凸台(112)位于所述的混凝土内壁(110)顶面上的中心位置;所述的混凝土竖直凸燕尾槽(113)位于混凝土外壁(111)的外侧大面上,且二者等高;两个所述的混凝土肋(114)垂直位于混凝土内壁(110)和混凝土外壁(111)之间,正方形竖直通孔(116)位于两个混凝土肋(114)之间;所述的竖直开口(117)位于左侧混凝土肋(114)的中间位置;
若干个所述的插筋(7)、一端与混凝土地梁(10)垂直相连,并位于设有竖直开口(117)的正方形竖直通孔(116)内,并在该孔内浇筑有芯柱混凝土(8);所述的砌筑砂浆(9)位于砌块之间的接逢处,将每个砌块粘结成一个整体墙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传伟,未经刘传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63699.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