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深井套管智能刮壁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63603.0 | 申请日: | 2021-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789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5 |
发明(设计)人: | 邓宽海;彭阳;林元华;刘婉颖;谢鹏飞;刘冰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B37/02 | 分类号: | E21B37/02;E21B4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5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深井 套管 智能 刮壁器 | ||
1.一种超深井套管智能刮壁器,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第一上接头(1)、第一剪切销钉(5)、第一刮刀组(6)、第一组鱼鳞式刮刀片(7)、第一承压腔室(9)、第一双母转换接头(13)、第一低密度钢球(16)、第一球座(17)、第一剪销(18)、第一滑套(20)、第一刮壁器(22)、第二上接头(23)、第二剪切销钉(27)、第二刮刀组(28)、第二组鱼鳞式刮刀片(29)、第二承压腔室(31)、第二双母转换接头(35)、第二低密度钢球(38)、第二球座(39)、第二剪销(40)、第二滑套(42)、第二刮壁器(44)、第三上接头(45)、第三剪切销钉(49)、第三刮刀组(50)、第三组鱼鳞式刮刀片(51)、第三承压腔室(53)、第三双母转换接头(57)、第三公扣(58)、第三低密度钢球(60)、第三球座(61)、第三剪销(62)、第三滑套(64)、第三刮壁器(66);其中,超深井套管智能刮壁器由第一刮壁器(22)、第二刮壁器(44)和第三刮壁器(66)组成,第一刮壁器(22)通过第一上接头(1)与上部管柱连接,第一刮壁器(22)通过第一公扣(14)、第一滑套(20)及第一双母转换接头(13)与第二刮壁器(44)连接,第二刮壁器(44)通过第二公扣(36)、第二滑套(42)及第二双母转换接头(35)与第三刮壁器(66)连接,第三刮壁器(66)通过第三公扣(58)、第三滑套(64)及第三双母转换接头(57)与下部井下工具连接,从而形成可同时实现钻塞、磨铣、通井、刮壁作业的智能化管柱;第一刮壁器(22)由第一上接头(1)、第一本体(2)、第一锁紧螺栓(3)、第一定位压板(4)、第一剪切销钉(5)、第一刮刀组(6)、第一组鱼鳞式刮刀片(7)、第一承压橡胶密封套(8)、第一承压腔室(9)、第一弹簧(10)、第一压块(11)、第一凹槽(12)、第一双母转换接头(13)、第一公扣(14)、第一滑套公扣(15)、第一低密度钢球(16)、第一球座(17)、第一剪销(18)、第一密封垫片(19)、第一滑套(20)、第一滑套母扣(21)组成;第二刮壁器(44)由第二上接头(23)、第二本体(24)、第二锁紧螺栓(25)、第二定位压板(26)、第二剪切销钉(27)、第二刮刀组(28)、第二组鱼鳞式刮刀片(29)、第二承压橡胶密封套(30)、第二承压腔室(31)、第二弹簧(32)、第二压块(33)、第二凹槽(34)、第二双母转换接头(35)、第二公扣(36)、第二滑套公扣(37)、第二低密度钢球(38)、第二球座(39)、第二剪销(40)、第二密封垫片(41)、第二滑套(42)、第二滑套母扣(43);第三刮壁器(66)由第三上接头(45)、第三本体(46)、第三锁紧螺栓(47)、第三定位压板(48)、第三剪切销钉(49)、第三刮刀组(50)、第三组鱼鳞式刮刀片(51)、第三承压橡胶密封套(52)、第三承压腔室(53)、第三弹簧(54)、第三压块(55)、第三凹槽(56)、第三双母转换接头(57)、第三公扣(58)、第三滑套公扣(59)、第三低密度钢球(60)、第三球座(61)、第三剪销(62)、第三密封垫片(63)、第三滑套(64)、第三滑套母扣(65)组成;第一刮刀组(6)由第一剪切销钉(5)、第一组鱼鳞式刮刀片(7)、第一承压橡胶密封套(8)、第一承压腔室(9)、第一弹簧(10)、第一压块(11)组成,第二刮刀组(28)由第二剪切销钉(27)、第二组鱼鳞式刮刀片(29)、第二承压橡胶密封套(30)、第二承压腔室(31)、第二弹簧(32)、第二压块(33)组成,第三刮刀组(50)由第三剪切销钉(49)、第三组鱼鳞式刮刀片(51)、第三承压橡胶密封套(52)、第三承压腔室(53)、第三弹簧(54)、第三压块(55)组成;第一刮刀组(6)通过第一剪切销钉(5)第一定位压板(4)和第一锁紧螺栓(3)固定在第一凹槽(12)内,第二刮刀组(28)通过第二剪切销钉(27)第二定位压板(26)和第二锁紧螺栓(25)固定在第二凹槽(34)内,第三刮刀组(50)通过第三剪切销钉(49)第三定位压板(48)和第三锁紧螺栓(47)固定在第三凹槽(56)内;第一刮刀组(6)由环向间隔180°的第一组鱼鳞式刮刀片(7)组成,第二刮刀组由环向间隔180°的第二组鱼鳞式刮刀片(29)组成,第三刮刀组由环向间隔180°的第三组鱼鳞式刮刀片(51)组成;第一组鱼鳞式刮刀片(7)、第二组鱼鳞式刮刀片(29)和第三组鱼鳞式刮刀片(51)径向截面为圆弧形且中心角为60°,未工作时,外径与第一本体(2)、第二本体(24)、第三本体(46)外径相同,且第一刮刀组(6)上的第一组鱼鳞式刮刀片(7)与第二刮刀组(28)上的第二组鱼鳞式刮刀片(29)之间的相位角为60°,第二刮刀组(28)上的第二组鱼鳞式刮刀片(29)和第三刮刀组(50)上的第三组鱼鳞式刮刀片(51)之间的相位角为60°;第一剪切销钉(5)、第二剪切销钉(27)和第三剪切销钉(49)被剪断前,第一定位压板(4)和第一锁紧螺栓(3)用于固定第一压块(11),第二定位压板(26)和第二锁紧螺栓(25)用于固定第二压块(33),第三定位压板(48)和第三锁紧螺栓(47)用于固定第三压块(55),而第一剪切销钉(5)、第二剪切销钉(27)和第三剪切销钉(49)被剪断后,第一定位压板(4)和第一锁紧螺栓(3)用于限制第一组鱼鳞式刮刀片(7)的径向位移,第二定位压板(26)和第二锁紧螺栓(25)用于限制第二组鱼鳞式刮刀片(29)的径向位移,第三定位压板(48)和第三锁紧螺栓(47)用于限制第三组鱼鳞式刮刀片(51)的径向位移;第一滑套(20)由第一滑套公扣(15)、第一低密度钢球(16)、第一球座(17)、第一剪销(18)、第一密封垫片(19)、第一滑套母扣(21)组成,第一滑套公扣(15)与第一双母转换接头(13)连接,第一低密度钢球(16)与第一球座(17)坐封配合,第一滑套母扣(21)与第二上接头(23)连接;第二滑套(42)由第二滑套公扣(37)、第二低密度钢球(38)、第二球座(39)、第二剪销(40)、第二密封垫片(41)、第二滑套母扣(43)组成,第二滑套公扣(37)与第二双母转换接头(35)连接,第二低密度钢球(38)与第二球座(39)坐封配合,第二滑套母扣(43)与第三上接头(45)连接;第三滑套(64)由第三滑套公扣(59)、第三低密度钢球(60)、第三球座(61)、第三剪销(62)、第三密封垫片(63)、第三滑套母扣(65)组成,第三滑套公扣(59)与第三双母转换接头(57)连接,第三低密度钢球(60)与第三球座(61)坐封配合,第三滑套母扣(65)与下部井下工具连接;所述超深井套管智能刮壁器的刮刀片呈向下倾斜的鱼鳞式分布,且第一剪切销钉(5)、第二剪切销钉(27)和第三剪切销钉(49)几何尺寸相同,抗剪强度依次递减;第一剪销(18)的抗剪强度等于第一剪切销钉(5)的抗剪强度,第二剪销(40)的抗剪强度等于第二剪切销钉(27)的抗剪强度,第三剪销(62)的抗剪强度等于第三剪切销钉(49)的抗剪强度,确保在相同压力下同时被剪断;第一球座(17)、第二球座(39)、第三球座(61)内径依次减小;第一低密度钢球(16)、第二低密度钢球(38)和第三低密度钢球(60)外径依次减小;作业时,将所述智能化管柱下入需要刮壁作业的目标深度,投放第三低密度钢球(60)坐封到第三球座(61),向套管内打压,随着第三承压腔室(53)内的压力达到第三剪切销钉(49)的极限剪断压力、同时第三本体(46)内的压力达到第三剪钉(62)的极限剪断压力时,第三剪切销钉(49)及第三剪销(62)被剪断,在第三弹簧(54)的弹力下弹出第三组鱼鳞式刮刀片(51)并紧贴在套管内壁,同时第三低密度钢球(60)及第三球座(61)脱落;其次,投放第二低密度钢球(38)坐封到第二球座(39),向套管内打压,随着第二承压腔室(31)内的压力达到第二剪切销钉(27)及第二剪销(40)极限剪断压力、同时第二本体(24)内的压力达到第二剪钉(40)的极限剪断压力时,第二剪切销钉(27)及第二剪销(40)被剪断,在第二弹簧(32)的作用下弹出第二组鱼鳞式刮刀片(29)并紧贴在套管内壁,同时第二低密度钢球(38)及第二球座(39)脱落;最后,投放第一低密度钢球(16)坐封到第一球座(17),向套管内打压,随着第一承压腔室(9)内压力达到第一剪切销钉(5)的极限剪断压力、同时第一本体(2)内压力达到第一剪钉(18)的极限剪断压力时,在第一弹簧(10)的作用下弹出第一组鱼鳞式刮刀片(7)并紧贴在套管内壁,同时第一低密度钢球(16)及第一球座(17)脱落,从而实现刮套管非旋转式360°无死角智能刮壁作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石油大学,未经西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63603.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