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通过原位生长ZIFs纳米颗粒制备全热交换膜的方法及所制备的膜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62882.9 | 申请日: | 2021-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998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7 |
发明(设计)人: | 薛立新;李士洋;苌现;张秀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67/00 | 分类号: | B01D67/00;B01D69/02;B01D69/10 |
代理公司: | 杭州之江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6 | 代理人: | 朱枫 |
地址: | 310014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过 原位 生长 zifs 纳米 颗粒 制备 热交换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过原位生长ZIFs纳米颗粒制备全热交换膜的方法及所制备的膜,以去离子水为溶剂,加聚乙烯醇为交联剂配制基础铸膜液,并将其均分为两份;取咪唑类配体与六水合硝酸锌分别溶于上述两份溶液中并命名为A与B;将聚乙烯醇与咪唑类配体、六水合硝酸锌、去离子水混合成铸膜液;将A溶液与B溶液通过溶剂法使其在铸膜液中反应,原位生长ZIFs纳米颗粒,制得含有ZIFs纳米颗粒的铸膜液;将所得的将铸膜液经过超声、静置脱泡后,将其浇铸在板框压着的支撑层上干燥。本发明通过原位生长可以有效的减少纳米颗粒的团聚现象,均匀的分散在功能层中,制备的膜具有较高的阻气透湿性能和全热交换性能,同时具有优异的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过原位生长ZIFs纳米颗粒制备全热交换膜的方法及所制备的膜。
背景技术
全热交换膜即空气能量回收膜,作为全热交换器的媒介,能够有效回收显热和潜热。我们都知道空气中水蒸气的汽化潜热是很高的,所以在湿空气中的能量比重较大。因此室内外空气的全热交换的潜热贡献率远远大于显热贡献率,严重影响系统能效比.因此为了提高全热交换器的能量回收效率,增加全热交换膜的水蒸气透过率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而性能优异的全热交换膜要求膜材料具有高焓交换效率和高气体阻隔性。其中焓交换的本质是热湿交换,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的汽化潜热较高,因此膜的透湿性能对焓交换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全热交换膜要求对CO2有较高的阻隔性,这样是为了将空气能量回收膜在新风系统中应用的时候防止排风中高浓度的CO2流入新风,产生污染。因此,全热交换膜的透湿阻气性能是其研究的重点,但是这两者都涉及气体的渗透,又是相互矛盾的。
金属有机框架(MOF)是新兴的新型多孔材料,其通过将金属建筑单元与有机连接剂互连而构建。通过改变金属或有机连接基的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多功能性,这些材料可针对各种应用进行定制,例如分离,气体存储,传感,催化剂和吸附。近来,研究集中在制备负载的MOFs层作为分子筛膜上,以进行高性能分离。MOF,尤其是沸石咪唑酸盐骨架(ZIF),作为潜在的膜材料引起了人们的兴趣。由锌或钴金属和咪唑基连接基组成的ZIF具有高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类似沸石的拓扑结构和均一的孔径。特别是其较高的渗透汽化特性而被广泛研究。因此将其加入到膜中用于改善膜的性能被广泛应用。
分离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特别是70年代初的石油危及导致能源价格上涨,更促进了膜技术在能量回收和节能过程中的应用。超薄膜制备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膜的渗透通量.通过对合成高分子膜进行功能“裁剪”,可以改进膜的选择性,在膜中加入针对某一组分的载剂,如在伴生传递中使用液相离子交换剂,可以有效地提高铜离子和铁离子以及其它阳离子的选择性,对氧/氮分离促进传递膜,氧载剂的加入可以大提高氧对氮的分离选择性。改进膜组件和应用多级膜系统可以有效地提高膜系统整体选择性。在煤气化和液化生产合成气制能过程中,用膜技术改革传统的生产工艺,和用渗透汽化术替代精馏,可以大大降低能耗。膜技术在工业排放气回收系统中对能量回收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过原位生长ZIFs纳米颗粒制备全热交换膜的方法及所制备的膜,通过原位生长沸石咪唑酯骨架结构材料(ZIFs)共混聚乙烯醇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全热交换膜,通过原位生长可以有效的减少纳米颗粒的团聚现象,均匀的分散在功能层中,制备的全热交换膜具有较高的阻气透湿性能和全热交换性能,同时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工艺简单易操作等特点。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通过原位生长ZIFs纳米颗粒制备全热交换膜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以去离子水为溶剂,加聚乙烯醇为交联剂配制质量分数为2-10%的基础铸膜液,并将其均分为两份;
2)取咪唑类配体与六水合硝酸锌按照摩尔比1:10-5:1分别溶于上述两份溶液中并命名为A与B;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6288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