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小推力卫星分时调相的星座部署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259476.7 | 申请日: | 2021-03-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316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23 |
| 发明(设计)人: | 于彦君;李化义;陈健;陈雪芹;吴凡;岳程斐;蔡壁丞;奚瑞辰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5D1/08 | 分类号: | G05D1/08 |
| 代理公司: | 西安维英格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53 | 代理人: | 李斌栋;归莹 |
| 地址: | 150006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推力 卫星 分时 调相 星座 部署 方法 装置 存储 介质 | ||
1.一种基于小推力卫星分时调相的星座部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基于星座所包含的卫星数目、初始轨道参数以及目标轨道参数确定目标相位间隔以及各卫星的轨道半长轴差;其中,所述基于星座所包含的卫星数目、初始轨道参数以及目标轨道参数确定目标相位间隔以及各卫星的轨道半长轴差,包括:
基于所述星座中的卫星为均匀分布,根据所述卫星数目NSAT以及下式确定卫星间的目标相位间隔dMt:
根据每个卫星的目标轨道半长轴atar以及初始轨道半长轴a0,利用下式确定各卫星的轨道半长轴差Δat:
Δat=atar-a0;
针对所述星座中的每颗卫星,根据轨道半长轴差以及目标轨道偏心率,采用设定的第一迭代策略确定变轨至目标轨道的变轨时长;其中,所述针对所述星座中的每颗卫星,根据轨道半长轴差以及目标轨道偏心率,采用设定的第一迭代策略确定变轨至目标轨道的变轨时长,包括:
针对每颗卫星,基于小推力在变轨过程中作用于每个递推轨道的切向以及在每个递推轨道上的近地点及远地点作用时长相等的设定,利用初始轨道参数以及选择设定的步长进行轨道递推来求解高斯摄动方程,获得各时刻对应的递推轨道的半长轴;
当所述递推轨道的半长轴与初始轨道的半长轴之差为所述轨道半长轴差时,记录小推力作用次数并根据所述递推轨道的停止时刻确定变轨时长初始值;
根据所述小推力作用次数确定近地点处的小推力作用次数初始值以及远地点处的小推力作用初始值;其中,所述根据所述小推力作用次数确定近地点处的小推力作用次数初始值以及远地点处的小推力作用初始值,包括:
根据所述小推力作用次数N0,选取
其中,NP和NA分别为近地点和远地点小推力作用次数初始值,ceil[·]表示将·向上取整;
根据所述目标轨道的偏心率etar以及所述目标轨道的半长轴atar,根据下式确定目标轨道的近地点半径rPtar及目标轨道的远地点半径rAtar:
根据所述目标轨道的近地点半径rPtar、所述目标轨道的远地点半径rAtar、所述近地点处的小推力作用次数初始值以及所述远地点处的小推力作用初始值采用所述第一迭代策略获取满足精度要求的推力作用方式及变轨至目标轨道的变轨时长dt1;所述根据所述目标轨道的近地点半径rPtar、所述目标轨道的远地点半径rAtar、所述近地点处的小推力作用次数初始值以及所述远地点处的小推力作用初始值采用所述第一迭代策略获取满足精度要求的推力作用方式及变轨至目标轨道的变轨时长dt1,包括:
根据第k次迭代结果所确定的近地点半径和远地点半径以及所述目标轨道的近地点半径rPtar和所述目标轨道的远地点半径rAtar,依照以下方式确定第k+1次迭代结果:
(1)若
ΔNk+1=ceil[k1×ΔNk]
(2)若
ΔNk+1=ceil[k1×ΔNk]
(3)若
ΔNk+1=ceil[k1×ΔNk]
(4)若
ΔNk+1=ceil[k1×ΔNk]
其中,ceil[·]表示将·向上取整;sign(·)表示取·的符号;k1∈(0,1)和k2∈(0,1)为比例系数;
当第k+1次迭代后的卫星轨道半长轴以及轨道偏心率分别与所述目标轨道的半长轴atar以及所述目标轨道的偏心率etar之间满足设定的精度要求,将第k+1次迭代后的和确定为目标推力作用方式,并将第k+1次迭代后的轨道递推停止时刻确定为目标轨道的变轨时长dt1;
针对所述星座中任意相邻的两个卫星,基于卫星完成变轨时的目标相位间隔采用设定的第二迭代策略确定所述相邻的两个卫星之间的起始调相时间间隔;其中,所述针对所述星座中任意相邻的两个卫星,基于卫星完成变轨时的目标相位间隔采用设定的第二迭代策略确定所述相邻的两个卫星之间的起始调相时间间隔,包括:
选取所述两个卫星之间的起始调相时间间隔初始值dt0=T0;
依照所述目标推力作用方式,根据高斯摄动方程确定以所述起始调相时间间隔初始值完成变轨后的两个卫星之间的相位间隔dM0;
根据第k次迭代对应的两个卫星之间的起始调相时间间隔、以所述起始调相时间间隔初始值完成变轨后的两个卫星之间的相位间隔dM0以及目标相位间隔dMt,依照下式获取第k+1次迭代对应的两个卫星之间的起始调相时间间隔:
dtk+1=dtk-sign(dM0-dMt)×max(k3×dtk,Δtmin)
其中,k3∈(0,1)为比例系数;Δtmin为根据实际情况给定的时间最小改变值;max(·)表示取·中的最大值;
当以第k+1次迭代对应的起始调相时间间隔完成变轨后的两个卫星之间的相位间隔与所述目标相位间隔dMt之间满足设定的精度要求,则停止迭代并将第k+1次迭代对应的起始调相时间间隔确定为所述相邻的两个卫星之间的起始调相时间间隔;
根据所述星座中所有卫星的变轨时长以及所述星座中所有相邻的两个卫星之间的起始调相时间间隔确定用于进行星座部署的部署参数;其中,所述根据所述星座中所有卫星的变轨时长以及所述星座中所有相邻的两个卫星之间的起始调相时间间隔确定用于进行星座部署的部署参数,包括:
根据所述卫星的变轨时长dt1以及所述相邻的两个卫星之间的起始调相时间间隔dtt,依照下式确定完成星座部署的时长dtall:
dtall=dt1+(NSAT-1)×dtt;
针对所述星座中第j个卫星,依照下式确定第j个卫星的起始调相时刻
将各卫星的初始轨道参数及不同时段对应的推力作用方式带入高斯摄动方程以进行轨道递推,获得卫星在各时刻的递推轨道参数;
将变轨期间相同时刻的各卫星相位进行差值运算并绘图,获得所述变轨期间的卫星间相位差变化过程图;
将变轨期间相同时刻的各卫星的递推轨道半长轴进行绘图,获得所述变轨期间的卫星递推轨道的半长轴变化过程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59476.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