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导电硅橡胶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58719.5 | 申请日: | 2021-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614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26 |
发明(设计)人: | 刘诚;陈殷;安闯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中欧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83/04 | 分类号: | C08L83/04;C08L23/06;C08K9/10;C08K3/04;C08K3/22;C08K3/0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洪荒之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541 | 代理人: | 庄露露 |
地址: | 518101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燕罗街道***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导电 硅橡胶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导电硅橡胶,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数计,包括如下组分:
甲基硅胶30~50份、镍包碳导电粉体110~130份、MQ硅树脂20~30份、氧化铝3~5份、过氧化物0.1~0.2份、PE聚合物0.1~0.2份和钛酸酯偶联剂0.05~0.1份;
所述镍包碳导电粉体中的镍元素与碳元素的含量比为2.5~3:2,粒径为10~35μm;
所述导电硅橡胶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按照上述导电硅橡胶的配方称取各组分,备用;
在温度为45~55℃的搅拌容器中依次投入所述甲基硅胶、MQ硅树脂、氧化铝和钛酸酯偶联剂,混炼3~5分钟,得到第一混炼物;
将所述镍包碳导电粉体分成三份;
将第一份镍包碳导电粉体添加到所述第一混炼物中,真空混炼3~5分钟,得到第二混炼物;
将第二份镍包碳导电粉体和所述PE聚合物添加到所述第二混炼物中,真空混炼3~5分钟,得到第三混炼物;
将第三份镍包碳导电粉体和过氧化物添加到所述第三混炼物中,真空混炼5~8分钟,得到所述导电硅橡胶;
所述在温度为45~55℃的搅拌容器中依次投入所述甲基硅胶、MQ硅树脂、氧化铝和钛酸酯偶联剂,混炼3~5分钟,得到第一混炼物的步骤,包括:
在温度为45~55℃的搅拌容器中依次投入所述甲基硅胶、MQ硅树脂、氧化铝和钛酸酯偶联剂,并在正转转速为30~35rpm/min、反转转速为20~25rpm/min的条件下进行搅拌,真空混炼3~5分钟,得到第一混炼物;
在将所述镍包碳导电粉体分成三份的步骤之前,包括:
对所述镍包碳导电粉体进行脱水处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硅橡胶,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数计,包括如下组分:
甲基硅胶30份、镍包碳导电粉体130份、MQ硅树脂30份、氧化铝3份、过氧化物0.1份、PE聚合物0.1份和钛酸酯偶联剂0.1份;
所述镍包碳导电粉体中的镍元素与碳元素的含量比为3:2,粒径为35μ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硅橡胶,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数计,包括如下组分:
甲基硅胶30份、镍包碳导电粉体130份、MQ硅树脂30份、氧化铝3份、过氧化物0.1份、PE聚合物0.1份和钛酸酯偶联剂0.1份;
所述镍包碳导电粉体中的镍元素与碳元素的含量比为3:2,粒径为10μ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硅橡胶,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铝的粒径为7~10μm。
5.如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导电硅橡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按照如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导电硅橡胶的配方称取各组分,备用;
在温度为45~55℃的搅拌容器中依次投入所述甲基硅胶、MQ硅树脂、氧化铝和钛酸酯偶联剂,混炼3~5分钟,得到第一混炼物;
将所述镍包碳导电粉体分成三份;
将第一份镍包碳导电粉体添加到所述第一混炼物中,真空混炼3~5分钟,得到第二混炼物;
将第二份镍包碳导电粉体和所述PE聚合物添加到所述第二混炼物中,真空混炼3~5分钟,得到第三混炼物;
将第三份镍包碳导电粉体和过氧化物添加到所述第三混炼物中,真空混炼5~8分钟,得到所述导电硅橡胶;
所述在温度为45~55℃的搅拌容器中依次投入所述甲基硅胶、MQ硅树脂、氧化铝和钛酸酯偶联剂,混炼3~5分钟,得到第一混炼物的步骤,包括:
在温度为45~55℃的搅拌容器中依次投入所述甲基硅胶、MQ硅树脂、氧化铝和钛酸酯偶联剂,并在正转转速为30~35rpm/min、反转转速为20~25rpm/min的条件下进行搅拌,真空混炼3~5分钟,得到第一混炼物;
在将所述镍包碳导电粉体分成三份的步骤之前,包括:
对所述镍包碳导电粉体进行脱水处理。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电硅橡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第一份镍包碳导电粉体添加到所述第一混炼物中,真空混炼3~5分钟,得到第二混炼物的步骤,包括:
将第一份镍包碳导电粉体添加到所述第一混炼物中,真空混炼3分钟,得到第二混炼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中欧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中欧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58719.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