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子雾化装置以及电子雾化器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257353.X | 申请日: | 2021-03-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1416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8 |
| 发明(设计)人: | 彭世键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艾溹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24F40/46 | 分类号: | A24F40/46;A24F40/485;A24F40/10 |
| 代理公司: | 惠州知侬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694 | 代理人: | 罗佳龙 |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宝***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雾化 装置 以及 雾化器 | ||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以及电子雾化器。上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包括油杯、雾化组件以及电极组件;雾化组件包括雾化中心气管以及石墨烯加热件;电极组件包括封底盖以及两个电极柱,封底盖与油杯连接,封底盖开设有两个极柱孔,每一极柱孔内穿设有一电极柱,两个电极柱均与石墨烯加热件抵接。石墨烯加热件与进油孔对应,便于石墨烯加热件对烟油进行加热,而两个电极柱作为正负电极与石墨烯加热件接触,为石墨烯加热件提供电流,两个电极柱分隔设置于两个不同的极柱孔内,而且,借助于电极柱本身的刚性强度,避免了两个电极柱在安装时的接触,从而降低了两个电极柱短接的几率,确保了石墨烯加热件正常发热,进而降低了电子雾化装置的故障几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雾化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子雾化装置以及电子雾化器。
背景技术
电子烟又名虚拟香烟、电子香烟,它有着与香烟一样的外观,与香烟近似的味道,甚至比一般香烟的口味要多很多,也像香烟一样能吸出烟、吸出味道跟感觉来。主要是用于戒烟和替代香烟。电子烟又是一种非燃烧的烟类替代型产品,他与普通香烟的某些特点相似,能够提神、满足吸烟者的快感和多年养成的使用习惯。但又与普通香烟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电子烟不燃烧、不含焦油、不含普通烟燃烧时产生的会导致呼吸系统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460余种化学物质,从而去除了普通烟中的致癌物质,也不会对他人产生“二手烟”的危害及污染环境。传统的雾化器通常采用在导油棉或者陶瓷上缠绕加热丝对烟油进行加热,以便于形成烟雾,其中,加热丝的两个端部通过缠绕在正负电极柱上,电极柱再与外部的电池连接,实现加热件的电流导通,从而对烟油进行加热。
然而,传统的雾化器的加热丝位于电极柱以及导油棉之间的部分为柔性,在安装时此部分的加热丝容易弯折,导致正负电极柱短接,从而使得加热丝无法对烟油进行加热,进而无法形成烟雾,导致雾化器的故障几率上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降低电极柱短接的几率的电子雾化装置以及电子雾化器。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油杯、雾化组件以及电极组件;所述雾化组件包括雾化中心气管以及石墨烯加热件,所述油杯开设有通孔,所述雾化中心气管穿设于所述通孔内,所述雾化中心气管与所述油杯形成有储油仓,所述雾化中心气管开设有与所述储油仓连通的进油孔,所述石墨烯加热件的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雾化中心气管内,且所述石墨烯加热件与所述进油孔对应设置;所述电极组件包括封底盖以及两个电极柱,所述封底盖与所述油杯连接,所述封底盖开设有两个极柱孔,每一所述极柱孔内穿设有一所述电极柱,两个所述电极柱均与所述石墨烯加热件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极柱包括导电柱体以及阻挡部,所述导电柱体穿设于所述极柱孔内,所述导电柱体与所述阻挡部连接,所述阻挡部位于所述导电柱体背离所述石墨烯加热件的一侧,且所述阻挡部与所述封底盖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封底盖开设有与所述极柱孔连通的容置槽,所述阻挡部收容于所述容置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第一隔离管,所述第一隔离管位于所述封底盖靠近所述石墨烯加热件的一侧,所述第一隔离管与所述极柱孔对齐设置,所述第一隔离管套设于所述电极柱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第二隔离管,所述封底盖开设有进气孔,所述第二隔离管位于所述封底盖靠近所述石墨烯加热件的一侧,所述第二隔离管与所述进气孔对齐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石墨烯加热件具有通管结构,所述石墨烯加热件的内壁开设有导气凹槽,所述导气凹槽用于引导气流至所述雾化中心气管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中心气管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中心气管以及第二中心气管,所述第一中心气管穿设于所述通孔内,所述第一中心气管的口径大于所述第二中心气管的口径,以使在所述第一中心气管与所述第二中心气管的连接处形成挡流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艾溹技术研究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艾溹技术研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5735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