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社团结构的网络协同防御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56165.5 | 申请日: | 2021-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951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6 |
发明(设计)人: | 王刚;陆世伟;冯云;伍维甲;张恩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9/40 | 分类号: | H04L9/40 |
代理公司: | 西安亚信智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41 | 代理人: | 马金霞 |
地址: | 710038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社团 结构 网络 协同 防御 系统 方法 | ||
本公开关于一种基于社团结构的网络协同防御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将整体网络划分为多个自治社团,每个自治社团均包括用户主机、协同控制中心以及社团内部安全系统;其中,社团内部安全系统包括:入侵检测模块,用于入侵检测,若存在异常信息则通知协同控制中心;信息蜜罐与蜜网模块,用于响应协同控制中心发出的命令,存储和持续监测异常信息,以获取病毒特征;防火墙模块,用于用户主机和路由器中的访问控制与身份鉴别;入侵防护模块,用于协助入侵检测模块清除包含病毒的数据包;协同防御策略库模块,用于存储节点防御策略或安全防御策略;协同控制中心用于根据检测分析的结果生成最优防御策略。本公开提供的系统和方法抑制了潜伏型病毒传播。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社团结构的网络协同防御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公共互联网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网络,要求保障关键服务安全可控,保护用户合法权益。然而,网络信息窃取和关键节点破坏等非法蓄意攻击对公共互联网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包括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病毒攻击、先进持续性威胁等。
传统防御系统主要采用静态防御的方法来加固系统防护,从而保护网络的安全,相关技术包括防火墙技术、加解密技术、数据鉴别及访问控制技术等。对于网络系统的正常访问、用户合法身份的鉴别和权限管理、数据信息安全,这类技术起到了一定的防护作用。然而,对于隐藏特征的网络病毒,与传统蠕虫病毒相比,它们的技术手段和行动更为隐蔽高效。“潜伏”是这类网络病毒所共有的典型特性,因而通常将其称为潜伏型病毒。在感染目标网络节点时,潜伏型病毒为实现特定战术目标,将其攻击感染的表征暂时隐藏起来;根据行动需求和前期设定的触发机制,攻击方会选择特定时机或采用特定手段激活启动该病毒。由于潜伏特性,静态防御通常难以检测该病毒潜伏特征,也就无法彻底清除病毒,因而传统防御模式在处理此类外部攻击时存在先天的局限性。因此,有必要改善上述相关技术方案中存在的一个或者多个问题,以抑制潜伏型病毒传播和维护网络安全。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社团结构的网络协同防御系统及方法,以抑制潜伏型病毒传播和维护网络安全。
本公开首先提供了一种基于社团结构的网络协同防御系统,将整体网络划分为多个自治社团,每个所述自治社团均包括用户主机、协同控制中心以及社团内部安全系统;
其中,所述社团内部安全系统包括:
入侵检测模块,用于入侵检测,若存在异常信息则通知所述协同控制中心;
信息蜜罐与蜜网模块,用于响应所述协同控制中心发出的命令,存储和持续监测所述异常信息,以获取病毒特征;
防火墙模块,用于所述用户主机和路由器中的访问控制与身份鉴别;
入侵防护模块,用于协助所述入侵检测模块清除包含病毒的数据包;
协同防御策略库模块,用于存储节点防御策略或安全防御策略;
所述协同控制中心,用于根据检测分析的结果,计算网络实际收益,通过对比所述网络实际收益与预设的期望收益,实时调整协同防御策略,确保网络获得最佳收益;其中,所述网络实际收益根据策略对网络整体的通信能力及网络受感染情况的影响来设计,先用以下公式计算出病毒传播的基本再生数Rv:
其中,k为网络平均度,β为潜伏型病毒的感染系数,γ为潜伏病毒在网络节点中被激活的概率,ψ为网络节点具有抗病毒攻击感染能力的概率,δ为节点抗病毒能力退化的概率,ω为受病毒攻击感染的节点断开网络连接的概率,θ表示潜伏的病毒失去激活机会的概率,b表示节点在病毒潜伏期具备免疫能力的概率;
进一步计算网络相对安全指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5616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