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增氧型微生物污水处理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55803.1 | 申请日: | 2021-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305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6 |
发明(设计)人: | 孙弘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邓明利 |
主分类号: | C02F7/00 | 分类号: | C02F7/00;C02F3/02;B01F27/70;B01F27/112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昊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83 | 代理人: | 程皓 |
地址: | 45640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增氧型 微生物 污水处理 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增氧型微生物污水处理设备,包括处理池本体,所述处理池本体的上端设有处理槽,所述处理池本体内设有气腔、触发腔和转动腔,所述气腔位于处理槽的下方,所述触发腔位于处理槽的右侧,所述转动腔位于触发腔的后侧,所述处理池本体的右侧安装有电源和电流控制器,所述触发机构包括设置在触发腔内的滑动块,所述滑动块与触发腔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触发腔位于滑动块的上方空间内填充有低沸点溶液。该污水处理池在正午时分温度较高时对处理槽内进行供氧,从而保证在正午时分温度较高时保证污水处理池内的氧气含量增多,从而避免微生物由于缺氧导致大面积死亡的情况发生,保证污水处理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增氧型微生物污水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为了响应现有的环保理念,对于生活中产生的污水,必须经过处理后才能进行排放,目前最常见的就是运用微生物进行污水处理,利用吸收与降解污染物的能力,从而达到污水净化的效果,人们通过修建污水池,向污水池中投放微生物从而达到污水净化的目的,然而现有的污水处理池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针对现有的微生物污水处理池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正午时分温度较高,尤其是在夏季的时候,中午太阳直射到污水处理池中后,会使得污水的温度升高,而过高的温度使得水中的溶氧量降低,从而导致微生物缺氧,微生物缺氧后,会导致其对污水的处理效果变差的情况出现,甚者可能会造成微生物大量死亡的情况出现,为此,我们需要设置一种自增氧型微生物污水处理设备来解决该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自增氧型微生物污水处理设备,该污水处理池在正午时分温度较高时对处理槽内进行供氧,从而保证在正午时分温度较高时保证污水处理池内的氧气含量增多,从而避免微生物由于缺氧导致大面积死亡的情况发生,保证污水处理的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处理池本体,所述处理池本体的上端设有处理槽,所述处理池本体内设有气腔、触发腔和转动腔,所述气腔位于处理槽的下方,所述触发腔位于处理槽的右侧,所述转动腔位于触发腔的后侧,所述处理池本体的右侧安装有电源和电流控制器;
所述触发腔内设有触发机构,所述触发机构包括设置在触发腔内的滑动块,所述滑动块与触发腔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触发腔位于滑动块的上方空间内填充有低沸点溶液,所述滑动块的下端固定连接有齿条,所述触发腔内水平设有转杆,所述转杆的两端与触发腔的前后侧内壁转动连接,所述转杆上固定连接有与齿条向配合的齿轮,所述触发腔的内顶部设有集热板,所述集热板远离触发腔的一端延伸至外界;
所述处理槽内设有充氧机构,所述充氧机构用于对污水内进行供氧。
优选地,所述转杆的后侧延伸至转动腔内并与转动腔的后侧内壁转动连接,所述转杆位于转动腔内部分的外壁安装有转盘,所述转盘内对称设有两个弧形腔,位于下方的所述弧形腔内填充有导电液,位于上方的弧形腔内对称设有两个导电片,位于上方的所述弧形腔与位于下方的弧形腔之间通过竖管连通,位于下方的所述弧形腔与位于上方的弧形腔之间通过连接管连通,所述竖管和连接管上均设有单向阀,所述转杆与触发腔的前侧内壁通过扭力弹簧弹性连接。
优选地,所述充氧机构包括对称设置在处理槽的两个安装板,两个所述安装板的相背侧分别与处理槽的两侧内壁通过两个导电弹簧弹性连接,两个所述安装板的相背侧均安装有折叠气囊,两个所述折叠气囊远离对应的安装板的一端分别与处理槽的两侧内壁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折叠气囊与外界均通过进气管连通,两个所述折叠气囊与气腔之间均通过出气管连通,所述处理槽内设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的两端贯穿两个安装板并与处理槽的两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气腔的上方空间与处理槽的内底部通过多个短管连通。
优选地,每个所述进气管和出气管和短管上均设有单向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邓明利,未经邓明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5580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