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态演替式景观水体系统的修复与维护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51245.1 | 申请日: | 2021-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038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2 |
发明(设计)人: | 李典宝;潘保柱;冯治远;李刚;王雨竹;刘智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3/32;C02F1/24;C02F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昊天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5 | 代理人: | 杨洲 |
地址: | 710048***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态 演替 景观 水体 系统 修复 维护 方法 | ||
1.一种生态演替式景观水体系统的修复与维护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景观水体调研及污染负荷计算,了解待修复景观水体现状,包括水质、水生动植物组成和生长状况、水体理化性质、来水水质,初步判断整个景观系统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明晰内外源污染负荷;
步骤2,控制进水水质,稳定水体的高溶氧状态,快速培植优势好氧微生物,提高水体透明度,打造水体生物生存的生态基础;
步骤3,水生植物群落构建,进行生态浮岛、水下草坪、水下森林、湿地系统的构建,并做出合理的湿生木本、水生植物群落配置,构建健康的以植被为主的生态系统;
步骤4,采用生物操纵技术,将水体通过藻类转化的氮、磷营养物质以水生动物产量的形式得以固定;对于水域面积大于1km2的自然景观水体,根据水体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投放不同营养级输水生动物,环棱螺、河蚌、锯齿新米虾滤食水体藻类和颗粒悬浮物;在水生动物的调控与维护中,应用中度干扰技术进行不同营养级鱼类投放或者人为干扰可以有效地活跃整个系统;同时针对不同类型岸线构建生境缓冲带,引入湿生木本植物并进行群落配置优化,同时考虑景观美学提升;
步骤5,对于封闭静水水体,增加循环设施,使整个水体流动起来;植被以浮叶和生态浮床为主;在后期维护中引用微纳米曝气射流装置提高水体溶氧,同时引入水质实时在线监测系统对水体做动态监测和预警,以及引入以增加空气纳米负离子的跌水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演替式景观水体系统的修复与维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的污染负荷计算,水体污染负荷由自然背景值、底泥营养盐释放、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组成,污染负荷计算如下:
式中:Wt为污染总负荷;Wb为自然背景值;Wd为底泥释放;Wm为面源污染;Wi为第i个点源污染负荷,n为点源污染个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演替式景观水体系统的修复与维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物操纵技术,具体做法是:对于水域面积大于1km2的自然景观水体,根据水体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引入水生动物以及辅以微生态制剂来形成一个健康稳定的水生态系统;根据水体用途和面积,对于兼顾景观和渔业发展的水体,引入部分中上层虑食性鱼类,主要控制藻类生物量;底栖杂食性鱼类细鳞斜颌鲴对藻类、有机碎屑控制;杂食性鱼类对有机碎屑摄食及提高水体生物多样性;刮食性的水底附着生活的底栖动物环棱螺、河蚌、青虾、米虾摄食藻类及有机碎屑;枝角类浮游动物摄食藻类及有机碎屑;应用中度干扰理论进行不同营养级鱼类投放或是人为干扰可以有效地活跃整个系统;最终,水体通过藻类转化的氮、磷营养物质以水生动物产量的形式得以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演替式景观水体系统的修复与维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岸线缓冲带构建,具体做法是:采用植被和土木工程相结合的方法,除了传统的水生植被,还引入湿生木本植物,辅以生态砖、生态混泥土来巩固水岸线,使水体与土壤相互渗透,促进水系的横向连通,而且兼具自然景观效果的水系护岸形式;其中,对于自然底质状况的较大水体,以木本植物为主要景观元素,配以挺水植物构建水体景观;遵循较高的观赏性、稳定性、较强的生态适应性的植物组合搭配模式的原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演替式景观水体系统的修复与维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下森林/草坪技术,具体做法是:根据水体地形如自然底质引入沉水、挺水、植物进行水下种植;硬质的采取水底、水体盆栽式构建沉水植被,辅以浮叶、漂浮植物以及生态浮岛构建,除了考虑修复效果还兼顾景观效应;形成不同群落结构的植被配置,苦草+/金鱼藻/穗花狐尾藻群落、眼子菜+苦草+金鱼藻+狐尾藻群落等;水面构建生态浮岛,以挺水植物、湿生草本植物为主,行成如千屈菜+美人蕉+风车草+大叶算盘子、千屈菜+再力花+梭鱼草+细枝叶下珠群落的配置模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演替式景观水体系统的修复与维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曝气复氧技术,具体做法是:对于封闭静水水体,增加循环设施,使整个水体流动起来;引用微纳米曝气射流装置提高水体溶氧,以及引入以增加空气纳米负离子的跌水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理工大学,未经西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51245.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