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促进脱毒马铃薯组培苗生长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49204.9 | 申请日: | 2021-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309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0 |
发明(设计)人: | 张彤;李成宇;王森;张洪杰;王朝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7/04 | 分类号: | A01G7/04;A01H4/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欢 |
地址: | 13002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促进 脱毒 马铃薯 组培苗 生长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组织培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促进脱毒马铃薯组培苗生长的方法。该培养方法在马铃薯脱毒组培苗的不同生长时期采用不同的人工光源进行照射,能够有效提高脱毒马铃薯组培苗(试管苗)对光能的吸收率和利用率,通过光信号诱导脱毒马铃薯愈伤组织快速分化,实现了马铃薯脱毒组培苗的快速生长,缩短了快繁周期,提高了增殖系数、保证了组培苗的品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组织培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促进脱毒马铃薯组培苗生长的方法。
背景技术
光照与作物的生长有密切的关系。最大限度的捕捉光能,充分发挥植物光合作用的潜力,将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效益。植物光源是依照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根据植物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的原理,利用不同波长的光谱作为光信号,刺激植物产生不同的内源代谢产物,从而促进植物的生理生长,为植物生长提供所需光源的一种设备。
国内植物光源市场近年来快速发展,大部分LED制造企业的植物光源没有对植物利用效率最高的光谱做深入研究,一般是采用全可见光连续光谱宽频LED设备做为植物光源,这样大部分植物利用率较低的光谱就浪费掉了,电能转化为植物化学能效率降低,不仅造成了能源的浪费,而且整个生长过程都采用全可见光连续光也不利于植物快速生长。
脱毒种苗(薯)是指马铃薯种苗(薯)经过一系列技术措施清除薯块体内的病毒后,获得的无病毒或极少有病毒侵染的种苗(薯),它具有早熟、产量高、品质好等优点。近年来随着种植面积的推广,相关种苗(薯)的生产需求也快速上升,为了加快种苗(薯)培育速度,提升种苗(薯)质量,降低外源激素使用量,改变种苗(薯)生长光源环境成为了最为有效且可行的方式。但目前,尚未见利用人工光源促进马铃薯脱毒组培苗快速生长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促进脱毒马铃薯组培苗生长的方法。该方法在马铃薯脱毒组培苗的不同生长阶段采用不同的人工光源进行照射,实现了马铃薯脱毒组培苗的快速生长,缩短了快繁周期,提高了增殖系数、保证了组培苗的品质。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促进脱毒马铃薯组培苗生长的方法,将马铃薯脱毒组培苗继代后,于人工光源照射下进行培养;
以光质光谱积分百分比计,所述人工光源包括:50-80%的红光、10-25%的蓝光、0-15%的绿光、0-10%的全可见光连续光谱和0-3%的紫外光,以上百分比之和为100%;
所述红光的峰值波长为610-660nm,蓝光的峰值波长为430-480nm,绿光的峰值波长为540-560nm,紫外光的峰值波长为280-320nm。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人工光源包括第一人工光源、第二人工光源和第三人工光源;
在马铃薯脱毒苗继代后的0-36h,采用第一人工光源进行第一组培阶段;以光质光谱积分百分比计,所述第一人工光源包括:65-80%的所述红光、15-25%的所述蓝光、0-10%的全可见光连续光谱,以上百分比之和为100%;
在马铃薯脱毒苗继代36h之后、炼苗之前,采用第二人工光源进行第二组培阶段;以光质光谱积分百分比计,所述第二人工光源包括:50-70%的红光、10-20%的蓝光、0-15%的绿光、0-10%的全可见光连续光谱,以上百分比之和为100%;
所述马铃薯脱毒苗在移栽前的炼苗期间,采用第三人工光源进行第三组培阶段;以光质光谱积分百分比计,所述第三人工光源包括:65-75%的红光、15-25%的蓝光、0-10%的全可见光连续光谱和0-3%的紫外光,以上百分比之和为100%。
植物工厂是是通过设施内高精度环境控制实现农作物周年连续生产的高效农业系统,是利用智能计算机和电子传感系统对植物生长的温度、湿度、光照、CO2浓度以及营养液等环境条件进行自动控制,使设施内植物的生长发育不受或很少受自然条件制约的省力型生产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4920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