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酯废水预处理装置及其工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48403.8 | 申请日: | 2021-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451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9 |
发明(设计)人: | 陈云霞;沈虎祥;赵崇琦;沈鑫樑;朱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空分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3/38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欣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09 | 代理人: | 梁斌 |
地址: | 310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酯 废水 预处理 装置 及其 工作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聚酯废水预处理装置及其工作方法,对原水进行有针对性的预处理,对浮油进行分离,同时厌氧产酸和产甲烷阶段不在同一反应器中进行,降低对后续处理工艺的影响。聚酯废水送入静置分离池,使得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从水中溶出上浮;经过静置分离后的废水进入调节池,加入碱进行水量和水质的调节,同时加入氮磷营养液;然后进入水解酸化池,将不溶性有机物水解为溶解性有机物,难生物降解大分子物质转化为易生物降解小分子物质;经水解酸化处理的出水经过厌氧调节池,通过水质和水量的调节;然后送入厌氧罐,将乙酸、氢气、碳酸、甲酸和甲醇转化为甲烷、二氧化碳和新的细胞物质;经过厌氧降解后的出水进入二级好氧生化系统即可达标排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酯废水预处理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聚酯废水属于污染浓度很高的化工废水,目前常采用的处理工艺为:调节+混凝沉淀+厌氧+二级好氧。聚酯废水中除了乙二醇、苯甲酸、乙醛等低分子有机物外,还含有酯化和缩聚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中间产物,其中一些有机物因微溶于水,随时间会慢慢以浮油的形式出现,如果不提前分离,在后续生化系统中,生化污泥会被浮油包裹上浮,从而引起污泥流失;另外厌氧产酸和产甲烷阶段在同一反应器中进行,因产酸菌不比产甲烷菌敏感,若冲击负荷和环境条件发生突然变化,产甲烷菌活性就会受到影响,继而导致系统崩溃。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聚酯废水预处理装置及其工作方法,对原水首先进行有针对性的预处理,对浮油进行分离,同时厌氧产酸和产甲烷阶段不在同一反应器中进行,降低对后续处理工艺的影响。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聚酯废水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静置分离池、调节池、水解酸化池、厌氧调节池、厌氧罐和二级好氧生化系统;静置分离池的出口与调节池的进口连接,调节池的出口与水解酸化池的进口连接,水解酸化池的出口与厌氧调节池的进口连接,厌氧调节池的出口与厌氧罐的进口连接,厌氧罐的出口与二级好氧生化系统的进口连接。
本发明所述的静置分离池上安装有刮油机。
本发明所述的调节池上设置有碱加入口和氮磷营养液加入口。
本发明所述的厌氧调节池上设置有碱加入口。
本发明所述的厌氧罐的出口还与厌氧调节池的进口连接。
一种聚酯废水预处理装置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聚酯废水送入静置分离池,使得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从水中溶出上浮;经过静置分离后的废水进入调节池,加入碱进行水量和水质的调节,调节至pH在5.5-6.5之间,同时加入氮磷营养液,为后续生化反应提供所需的营养;然后进入产酸相的水解酸化池,将不溶性有机物水解为溶解性有机物,难生物降解大分子物质转化为易生物降解小分子物质,为厌氧甲烷菌提供底物;经水解酸化处理的出水经过厌氧调节池,通过水质和水量的调节,调节至pH在6.6-7.4之间;然后送入厌氧罐,将乙酸、氢气、碳酸、甲酸和甲醇转化为甲烷、二氧化碳和新的细胞物质;经过厌氧降解后的出水进入二级好氧生化系统即可达标排放。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对原水首先进行有针对性的预处理,对浮油进行分离,方便刮除,同时将厌氧产酸和产甲烷阶段分离,厌氧产酸和产甲烷阶段不在同一反应器中进行,降低对后续处理工艺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解释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本发明实施例包括静置分离池1、调节池2、水解酸化池3、厌氧调节池4、厌氧罐5和二级好氧生化系统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空分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空分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4840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