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降低误检可能性的SARS-CoV-2抗体检测试剂盒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245642.8 | 申请日: | 2021-03-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3046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5 |
| 发明(设计)人: | 马宏伟;李一婷;程虎;邓懿;孙怡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1N33/569 | 分类号: | G01N33/569;G01N33/543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铭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04 | 代理人: | 孙伟峰;武岑飞 |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降低 可能性 sars cov 抗体 检测 试剂盒 | ||
本发明涉及降低误检可能性的SARS‑CoV‑2抗体检测试剂盒。本发明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抗体(IgG)检测器件包括固体载体,以及连接于所述固体载体上的特定多肽组合,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固体载体上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S蛋白的RBD结构域。本发明的试剂盒是灵敏度和特异性都能满足防疫及临床工作需求、特别是流行病学调查普检的需求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抗体检测试剂盒。而且,本发明的试剂盒不使用与来源于SARS‑CoVs的肽具有高同源性的SARS‑CoV‑2来源的短肽,降低了将SARS‑CoVs抗体误检为SARS‑CoV‑2抗体的可能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抗体检测试剂盒。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IgG抗体检测试剂盒。
背景技术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肺炎(COVID-19)的疫情防控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任务。疾控专家提出了“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控措施,诊断试剂盒成为疫情防控不可或缺的工具。
目前已开发出的诊断试剂盒按检测目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检测病毒的核酸,一类是检测病毒的抗体。但,这些诊断试剂盒还存在下述不足,以致无法完全满足防疫及临床工作的需求、特别是流行病学调查普检的需求:核酸检测试剂盒的特异性接近100%,但由于取样困难等原因导致灵敏度偏低,仅为30%-50%,即存在较多的漏检;使用S蛋白、N蛋白等SARS-CoV-2组成蛋白的抗体检测试剂盒的灵敏度可达95%以上,但由于原理缺陷导致特异性偏低(特别是对于一些疾病的患者,其体内的非SARS-CoV-2抗体也能被这些组成蛋白识别),即存在较多的误检。
短肽-蛋白复合芯片可用于SARS-CoV-2抗体的检测,同时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并可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参见例如CN111537743A、CN111856027A、CN111781349A、CN111679084A、CN111537742A)。但是,SARS-CoV-2病毒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相关的冠状病毒(SARS-CoVs)同属冠状病毒科,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有些同源性为75%以上),如果用于SARS-CoV-2抗体检测短肽-蛋白复合芯片的SARS-CoV-2来源的短肽与来源于SARS-CoVs的肽具有高同源性(同源性75%以上),则在理论上这些SARS-CoV-2来源的短肽可能对SARS-CoVs也有响应,导致该短肽-蛋白复合芯片将SARS-CoVs抗体误检为SARS-CoV-2抗体。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发明人基于“iPDMS纳米膜”和“多相抗体动力学”研发了新的短肽蛋白复合芯片,该短肽蛋白复合芯片不使用与来源于SARS-CoVs的肽具有高同源性(同源性75%以上)的短肽,从而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
即,本发明包括:
1.一种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抗体(IgG)检测器件(本发明的检测器件1),其包括固体载体,以及连接于所述固体载体上的下述多肽组合:
a.SEQ ID NO:1所示的多肽(S15,LGVYYHKNNKSWMESEFRVY),
b.SEQ ID NO:2所示的多肽(N22,AGNGGDAALALLLLDRLNQL),
c.SEQ ID NO:3所示的多肽(S69,PRRARSVASQSIIAYTMSLG),
d.SEQ ID NO:4所示的多肽(S44,GCVIAWNSNNLDSKVGGNYN),和
e.SEQ ID NO:5所示的多肽(S56,VLTESNKKFLPFQQFGRDIA);
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固体载体上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S蛋白的RBD结构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4564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