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静电法的吸附-催化餐饮油烟净化的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110243219.4 申请日: 2021-03-05
公开(公告)号: CN113134298B 公开(公告)日: 2022-05-27
发明(设计)人: 易红宏;唐晓龙;张媛媛;于庆君;赵顺征;高凤雨;周远松;刘俊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科技大学
主分类号: B01D53/86 分类号: B01D53/86;B01D53/44;B01D53/32;B01D53/72;F24C15/20
代理公司: 北京元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23 代理人: 王彩霞
地址: 100083***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基于 静电 吸附 催化 餐饮 油烟 净化 方法
【说明书】:

一种基于静电法的吸附‑催化餐饮油烟净化的方法,在静电除油模块基础上增设材料区域,构造吸附‑催化双功能净化模块;同时增设循环模块实现双功能材料再生。该方法使得油烟首先通过静电区净化油滴颗粒物,随后进入新增设材料区净化VOCs;增设循环系统,实现对VOCs的彻底降解,使得双功能材料活性得以恢复。烹饪时,即餐饮油烟污染物发生时,所述的双功能净化系统的静电装置可以有效去除餐饮油烟污染物中的油滴、颗粒物,吸附‑催化双功能材料区能够有效吸附剩余的VOCs;烹饪结束后,所述的双功能净化模块与循环模块同时开启,被吸附在材料区的VOCs在静电产生的自由基以及活性物种作用下转化为CO2和H2O。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餐饮油烟的净化的方法,属于大气污染控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基于静电法与吸附-催化双功能催化剂协同作用的餐饮油烟污染物净化方法。

背景技术

餐饮油烟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都具有很大的危害,近年来逐渐引起重点关注。餐饮油烟污染物组成复杂,可分为油滴颗粒物与气体污染物,即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两大类。我国的餐饮油烟净化技术始于20 世纪初。《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 18483-2001)中规定了油烟的排放限值,该标准指出,油烟是指对食物烹饪和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挥发的油脂、有机质及热氧化或热裂解产生的混合物,其排放限值是2.0mg/m3。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已有部分地区,如:北京市、深圳市、重庆市、河南省等,发布了关于餐饮行业污染物排放的地方标准,将餐饮油烟污染物的评价指标细化成为了颗粒物、非甲烷总烃(Non-methane Hydrocarbon,NMHC)两项。除了继续收紧颗粒物的排放限值,新增非甲烷总烃排放限值。

餐饮油烟中气体污染物(VOCs)的成分非常复杂,可检测到的成分达几百种,包含烷烃、烯烃、醇类、醛酮、芳香化合物及其他物质等。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丰富,菜式多样,餐饮VOCs组成分布受到食材、食用油品、烹饪火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不管是分散的家庭烹饪还是集中的餐饮营业场所,餐饮油烟的排放都具有低浓度、大风量的特点。目前国内外关于油烟的净化方法主要有物理法(液体吸收、机械法、过滤法等)、化学法(热氧化法和催化氧化法)、生物法以及复合联用技术。其中,物理法以消除油烟颗粒物为主,对VOCs的去除只起到辅助作用。

静电式油烟净化是餐饮油烟净化的常用方法之一,即在电场作用下,通过高压电场的颗粒物被极化、荷电,荷电粒子在电场力作用下向极板移动,沉积在收集极上。静电式油烟净化设备的净化机理与应用其他方法净化设备的区别在于,分离力是静电力,直接作用在粒子上,而不是作用在气流上,具有占地小、运行能耗、费用低,应用范围广、烟道压降小,易于捕捉粒径较小的粉尘、净化效率高达90~98%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各大餐馆油烟处理系统。虽然静电式油烟净化设备对油滴等颗粒物的去除效果佳,但对餐饮油烟污染物中的VOCs基本没有减排效果。

鉴于此,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高对餐饮油烟的净化效果,尤其对VOCs的除去效果。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在于对提高对已吸附的吸附-催化材料的吸附和催化功能恢复的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的净化餐饮油烟的方法,包括:油烟利用电场的作用、以及吸附-催化材料催化和吸附的作用下进行净化,其中,吸附-催化材料由硅元素和金属元素构成的骨架结构的Pentasil分子筛,所述的金属元素为B族元素、Al 元素和/或VIII族元素。

已吸附油烟的吸附-催化材料在气流流动下对其进行再生反应。

通过本申请的净化餐饮油烟的方法,可以有效的净化油烟。另外,可以有效的将吸附-催化材料再生,提高吸附-催化材料的使用周期;长时间使用吸附-催化材料净化油烟的情况下,保证了吸附-催化材料对VOCs的催化氧化效率。

附图说明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4321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