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溅水增强传感型盲道地砖及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39942.5 | 申请日: | 2019-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820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2 |
发明(设计)人: | 郭晓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至安东祥源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C5/04 | 分类号: | E01C5/04;E01C11/22;E01C15/00;G10K1/068 |
代理公司: | 合肥东信智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43 | 代理人: | 王学勇 |
地址: | 247200 安徽省池州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溅水 增强 传感 盲道 地砖 及其 方法 | ||
1.一种防溅水增强传感型盲道地砖,包括安装槽(1)与砖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砖体(2)下端开设有通孔(3),且通孔(3)内垂直滑动套设有承重杆(4),且承重杆(4)套设于砖体(2)内的一端上焊接有压板(5),所述承重杆(4)上套设有弹簧(6),所述砖体(2)中端内固定套设有排水管(7),且砖体(2)上端内水平开设有与排水管(7)相连通的通腔(8),所述安装槽(1)两侧上对应安装有发声器(9),所述安装槽(1)两侧壁上对应焊接有上限位凸沿(10),且砖体(2)两侧壁上一体连接有与上限位凸沿(10)相配合的下限位凸沿(11),所述安装槽(1)两侧下端均螺栓连接有下梯形台(12),且砖体(2)两侧下端均连接有与下梯形台(12)相对应的上梯形台(13),所述砖体(2)上端固定粘附有防滑纹板(14);
通过行人踩踏防滑纹板与砖体(2),使上限位凸沿(10)与下限位凸沿(11)分离,使得盲道上的积水向安装槽(1)内的低凹位置汇集,避免积水对行人造成浸湿污染,下移的砖体(2)对积水进行挤压,积水通过排水管(7)与通腔(8)对发声器(9)进行冲击,使得中空塑胶壳体结构能够发出较大的响声,从而起到传感提示作用;
所述安装槽(1)为上端无封口的槽体结构,且砖体(2)位于安装槽(1)中;
所述通孔(3)与承重杆(4)数量均为四个,且四个通孔(3)中均固定套设有密封套(15),四根所述承重杆(4)分别滑动套设于四个密封套(15)中;
四根所述承重杆(4)远离压板(5)的一端均固定内嵌于安装槽(1)中,所述弹簧(6)两端分别与安装槽(1)下端及砖体(2)下端相抵,且垂直设置的排水管(7)滑动套设并贯穿压板(5);
所述发声器(9)采用中空的塑胶壳体结构;
所述上限位凸沿(10)与下限位凸沿(11)错位分布,且上限位凸沿(10) 与下限位凸沿(11)活动相抵,所述下梯形台(12)与上梯形台(13)垂直对应,且下梯形台(12)与上梯形台(13)活动相抵;
盲道上无行人踩踏时,在弹簧(6)的张力作用下,以为砖体(2)与防滑纹板(14)提供支撑作用,防滑纹板(14)与安装槽(1)上端开口齐平;
在此状态下,下限位凸沿(11)与上限位凸沿(10)相抵,盲道上存有积水;
当有盲人在盲道上行走对防滑纹板(14)与砖体(2)进行踩踏挤压时,砖体(2)以四根承重杆(4)为导向向下滑动,并对弹簧(6)进行挤压,使得四根弹簧(6)受力缩合,在此过程中:
第一,砖体(2)带动下限位凸沿(11)下移,使得下限位凸沿(11)与上限位凸沿(10)相分离,从而形成一条S型的通道,使得盲道上的集水经 安装槽(1)与砖体(2)之间的通道流动至安装槽(1)中;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安装槽(1)两侧中均连接有下梯形台(12),使得积水均流动至安装槽(1)中部的低凹位置;
第二,砖体(2)下移时,带动排水管(7)同步下移,因为砖体(2)两侧连接有与下梯形台(12)相对应的上梯形台(13),当上梯形台(13)与下梯形台(12)相抵,砖体(2)对积水挤压,使得积水向排水管(7)内流动,并经两个通腔(8)向两个发声器(9)射出;
第三,两个发声器(9)因受到积水冲击而发出声音,从而对盲人起到提示效果;
因为通腔(8)的开口位于防滑纹板(14)的下方,且积水是水平射出的,所以积水会再次向下运动,积水再经上限位凸沿(10)与下限位凸沿(11)之间的通道流向安装槽(1)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至安东祥源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未经东至安东祥源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39942.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档位故障检测方法、装置和工程机械
- 下一篇:一种模块化DC/DC电池储能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