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主驾驶车门智能防盗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37585.9 | 申请日: | 2021-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960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4 |
发明(设计)人: | 吴冠辰;彭鸿;潘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B60R25/25 | 分类号: | B60R25/25;B60R25/102;B60R25/104 |
代理公司: | 陕西增瑞律师事务所 61219 | 代理人: | 孙卫增 |
地址: | 551400 贵州省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驾驶 车门 智能 防盗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主驾驶车门智能防盗装置,包括信息采集模块、信息匹配模块、开锁模块、报警模块以及移动终端。信息采集模块用于采集人的生物信息,并将生物信息传输至信息匹配模块,信息匹配模块将结果信息分别传输给开锁模块、移动终端以及报警模块。开锁模块读取结果信息,并开启主驾驶车门。信息采集模块包括人脸采集器和指纹采集器,开锁模块包括开锁控制器,开锁控制器上分别设置有开键和锁键,报警模块包括报警控制器,报警控制器上分别连接有报警器和报警灯,通过对人脸、真皮指纹以及虹膜三种生物信息同时唯一确定的验证,提高了身份验证的准确率,提高了汽车的安全防盗性能,实现智能采集识别生物信息,智能防盗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动车安全防盗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主驾驶车门智能防盗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汽车产业和信息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对汽车财产的安全性和汽车的用户体验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就目前而言,汽车的解锁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传统的纯钥匙机械锁;第二种是电子防盗报警锁。纯钥匙机械锁是依靠匹配的钥匙对车门进行纯物理的解锁,电子防盗报警锁是由无线的电子感应锁给汽车发送无线信号将车门打开。纯钥匙机械解锁的缺点在于:(1)十分的费时费劲,(2)钥匙孔必须保持清洁、畅通,(3)容易丢失,且不具备任何智能的特点,(4)纯钥匙机械锁可以很容易被复制。电子防盗报警锁比纯钥匙机械锁更加便捷,但是也有如下缺点:(1)同样容易丢失,(2)可以被万能钥匙破解,(3)智能化程度较低,(4)电子防盗报警器也可以被万能的配对电子钥匙匹配型得到,所以安全系数也不高。同时我们还可以总结出纯钥匙机械锁匹配的钥匙和电子防盗报警锁对应的钥匙在车主开门时需要随身携带,二者均容易被遗失,一旦遗失会很有可能导致车内贵重物品或者是钱财的丢失。
所以,目前汽车车门机械锁和电子锁存在的问题是:二者对应的钥匙需要随身携带且容易丢失,丢失后提高了汽车的安全风险,对车主财产造成损失。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主驾驶车门智能防盗装置,通过生物信息采集模块采集用车人的生物信息,并与车主的生物信息对比分析,确定用车人与车主的信息保持唯一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主驾驶车门智能防盗装置,包括信息采集模块、信息匹配模块、开锁模块、报警模块以及移动终端。信息采集模块用于采集人的生物信息,并将生物信息传输至信息匹配模块,生物信息是指人的人脸信息、虹膜信息以及真皮指纹信息。信息匹配模块将生物信息处理和运算,形成特征信息,并将特征信息与预设信息对比得到结果信息,信息匹配模块将结果信息分别传输给开锁模块、移动终端以及报警模块。开锁模块读取结果信息,并开启主驾驶车门,移动终端读取并呈现结果信息,报警模块获取结果信息并发出报警信号进行报警。
信息采集模块包括人脸采集器和指纹采集器,人脸采集器、指纹采集器均设置在车门的把手上,人脸采集器与指纹采集器之间存在距离,人脸采集器用于采集人脸信息、虹膜信息,指纹信息用于采集手部的真皮指纹信息。人脸采集器、指纹采集器均与信息采集模块数据连接。
开锁模块包括开锁控制器,开锁控制器设置在车门的内壁上,开锁控制器与信息采集模块数据连接。开锁控制器连接有智能钥匙板,智能钥匙板上分别设置有开键和锁键,开键与开锁控制器数据连接,锁键与开锁控制器数据连接,开锁控制器读取结果信息并分别控制开键、锁键发生动作,开键用于打开车门,锁键用于锁住车门。
报警模块包括报警控制器,报警控制器安装在车门的内侧,报警控制器与信息匹配模块数据连接,报警控制器上分别连接有报警器和报警灯,报警器与报警控制器数据连接,报警灯与报警控制器数据连接,其中,报警控制器获取结果信息,报警控制器用于控制报警器发出报警,并控制报警灯闪烁,报警灯设置在车门的外壁。
移动终端用于向报警控制器发出停止指令,报警控制器获取停止指令后控制报警器停止报警,并控制报警灯停止闪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未经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3758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