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预聚-乳化全连续制备水性聚氨酯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233082.4 | 申请日: | 2021-03-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247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4 |
| 发明(设计)人: | 陈意;周帅;范浩军;颜俊;李成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8G18/08 | 分类号: | C08G18/08;C08G18/12;C08G18/76;C08G18/75;C08G18/73;C08G18/66;C08G18/48;C08G18/44;C08G18/34;C08G18/3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10065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乳化 连续 制备 水性 聚氨酯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预聚‑乳化全连续制备水性聚氨酯的工艺方法。该方法以声化学强化的双螺杆挤出机作为水性聚氨酯预聚、中和反应器,以静态混合器、管式乳化器作为预聚体乳化装置,预聚、乳化全连续进行,生产效率高、成本低、产品质量稳定,尤其适用于高固含水性聚氨酯生产。更为重要的是,在双螺杆挤出机的特定区域,加装特殊超声发生器,对预聚中间体进行声化学处理,可显著提升物料反应活性,使预聚反应后期可在70‑80℃低温条件下快速完成,生产工艺节能环保,也避免了后期高温导致的支化、交联、降解等副反应发生,获得的水性聚氨酯结构可控、品质稳定。上述工艺方法不使用任何有机溶剂,对原料无选择性,适用于任何类型水性聚氨酯的合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预聚-乳化全连续制备水性聚氨酯的方法,属于高分子材料领域。
背景技术
水性聚氨酯于上世纪60年代问世,是以水代替有机溶剂作为分散介质的新型聚氨酯体系。与传统溶剂型聚氨酯相比,水性聚氨酯在使用过程中仅有水挥发进入大气,环境友好,满足现代绿色化工过程要求;同时,由于分散介质为水,水性聚氨酯还具有无毒、不易燃、不易爆等特性,可取代传统溶剂型聚氨酯,广泛应用于皮革、合成革、生物医疗、家具、汽车及航空航天等领域,属国家重点发展的新材料。
目前,水性聚氨酯最常用的生产工艺为间歇式生产,即先在预聚反应釜中合成主链含亲水基团的聚氨酯预聚体,再将物料转移到分散釜中和并加水乳化。这种生产工艺主要存在如下缺点:(1)反应时间长(6-8小时),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2)生产过度依赖人工,自动化程度低;(3)产品质量不稳定,各批次间差距较大;(4)为便于乳化,预聚体中须添加低沸点有机溶剂降低粘度,乳化后再减压蒸馏去除溶剂,造成能耗增加与资源浪费;(5)产品固含量低,导致干燥和运输费用成本高。
连续化生产可解决传统间歇式生产存在的瓶颈问题。专利CN202011253943.7、CN201310255840.8、CN201711045576.X、 CN201711049518.4、CN201210116805.3均采用双螺杆挤出机作为水性聚氨酯合成的反应器,可实现水性聚氨酯连续化生产。由于双螺杆挤出机的特点是生产效率高、作用时间短,上述专利只能通过提高反应温度(反应温度甚至超过了200℃)缩短反应时间。然而,聚氨酯反应的温度一般在70-90℃范围内,尤其是在反应后期,如温度超过90℃,会引发支化、交联等副反应,破坏原料配比,导致产品结构失控,既难于乳化,也影响产品品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预聚-乳化全连续制备水性聚氨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的工艺步骤和条件如下,所用物料的份数均为重量份数:
(1)将二异氰酸酯50-180份、二元醇80-300份、小分子扩链剂1-10份、亲水扩链剂5-20份、催化剂0.055-0.24份混合均匀,再预热至100-150℃,连续注入第一段双螺杆反应器,反应温度控制在100-150℃,反应时间2-4min;
(2)第一段反应完毕后,物料进入第二段超声处理区,超声强度为200-300W/cm2,频率为25-30kHz,反应温度控制在70-80℃,反应时间3-6min;
(3)第二段反应完毕后,物料进入第三段双螺杆反应器,反应温度控制在70-80℃,反应时间5-8min;
(4)第三段反应完毕后,物料与中和剂0-15份进入第四段双螺杆反应器,反应温度控制在30-40℃,反应时间1-2min,获得中和产物;
(5)将中和产物、去离子水300-1100份、后扩链剂0-3份同时注入第五段静态混合器进行预乳化;
(6)预乳化完毕后,物料进入第六段管式乳化器,循环流速为200-400r/min,循环次数为30-50次,乳化时间为20-40min,乳化后得到水性聚氨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3308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