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铅精矿中砷的脱除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31418.3 | 申请日: | 2021-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739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2 |
发明(设计)人: | 高连启;张红英;惠世和;刘志成;刘进;郎召有;何艳平;罗进;刘牡丹;徐少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驰宏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科学院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3D1/018 | 分类号: | B03D1/018;B03D1/0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名华博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53 | 代理人: | 程相桂 |
地址: | 655011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精矿 脱除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铅精矿中砷的脱除方法,属于矿物加工技术领域,本发明的铅精矿中砷的脱除方法,首先向铅精矿中加入硫化钠调浆,之后添加抑制剂和捕收剂进行高砷铅粗选,所用抑制剂为黄腐酸、腐植酸盐、漂白粉和亚硫酸钠中的任一种或几种的组合,所用捕收剂为改性乙硫氨酯,高砷铅粗选得到高砷铅粗精矿和粗选尾矿;高砷铅粗精矿经至少一次精选得到高砷铅精矿产品;粗选尾矿经至少一次扫选得到低砷铅精矿产品,所得低砷铅精矿产品中砷品位低于0.4%。本发明可获得低砷铅精矿产品,且具有工艺简单、药剂友好、能耗低、工艺流程短、对环境友好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矿物加工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铅精矿中砷的脱除方法。
背景技术
铅精矿中含砷超标,会严重影响冶炼产品的质量,并且在冶炼过程中砷还会产生有害物质,腐蚀设备、污染大气。目前对铅精矿中砷的脱除进行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目前选矿方法降砷主要是针对黄铁矿及雄黄、毒砂类含砷矿物的降砷。例如公告号为CN105251620B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复杂含砷硫化铅锌矿的选矿方法,可以获得含砷合格的铅、锌精矿产品,并可提高铅精矿中铅银品位及回收率,锌精矿中锌品位及回收率,不用添加剧毒品氰化钠或氧化剂,避免了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实现了清洁环保安全生产。公开号为CN106513182A的中国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一种含砷硫化铅矿石的选矿方法,可得铅精矿铅品位为66.30%,铅回收率85.04%,砷精矿砷品位8.48%,砷回收率79.84%。这种针对毒砂类含砷矿物的降砷,毒砂可通过磨矿等物理手段实现砷与硫化铅锌矿的解离或分离,因此可以有效脱除砷。
灰硫砷铅矿是一种晶格中含砷、铅的矿物,无法通过物理手段使其分离,其中As含量一般为8%~12%。由于灰硫砷铅矿中砷铅矿物性质与方铅矿可浮性极为相似,因此其在选矿中的流向与方铅矿基本一致,在浮选过程中砷极易进入铅精矿中。一旦原矿中含有此类含砷矿物,浮选过程中都会进入铅精矿中,造成铅精矿中砷超标(通常大于0.5%)。得到的这种含砷超标的铅精矿在冶炼过程中砷转化成砷化氢、亚砷酸盐以及有机砷化合物等,会造成设备腐蚀、环境污染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因此企业对铅精矿的砷含量有极高的要求,一旦砷含量超标,会导致铅精矿销售困难,甚至只能长期堆置。
对于含与方铅矿性质相似的灰硫砷铅矿类矿物的铅精矿降砷研究目前一直未取得突跛性的进展。随着全球矿产资源量的日益减少,以及国家环保政策的日趋严格,寻求一种能使难以分离的灰硫砷铅矿类高砷铅矿物与方铅矿有效分离的方法,达到除砷的目的,将具有重大意义。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铅精矿中砷的脱除方法,通过对抑制剂和捕收剂的选择,抑制剂与方铅矿作用形成亲水性表面,使方铅矿较难与捕收剂发生作用,有效抑制方铅矿,再添加捕收剂对灰硫砷铅矿浮选,高砷铅粗选得到的高砷铅粗精矿主要是灰硫砷铅矿,粗选尾矿中主要是方铅矿,通过铅粗选处理可直接降低方铅矿中灰硫砷矿的含量,进而降低了铅精矿中砷含量,得到砷含量低于0.4%的低砷铅精矿产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所述的铅精矿中砷的脱除方法,在砷铅粗选时,所用抑制剂为黄腐酸、腐植酸盐、漂白粉和亚硫酸钠中的任一种或几种的组合,所述捕收剂为改性乙硫氨酯,所述的铅精矿为灰硫砷铅矿。
进一步的,所述的抑制剂为黄腐酸、腐植酸盐、漂白粉和亚硫酸钠的组合,其中,黄腐酸、腐植酸盐、漂白粉和亚硫酸钠的质量比(2~3):(5~10):(20~30):(50~60)。
进一步的,所述的捕收剂改性乙硫氨酯为乙硫氨酯与柴油的混合物,其中,乙硫氨酯与柴油的质量比为1:(2~4)。
进一步的,所述的一种铅精矿中砷的脱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向铅精矿中加入硫化钠调浆;
(2)添加抑制剂和捕收剂进行高砷铅粗选,得到高砷铅粗精矿和粗选尾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驰宏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科学院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所,未经驰宏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科学院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3141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