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多类型地球物理数据的地震评价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28947.8 | 申请日: | 2021-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095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发明(设计)人: | 底青云;田飞;杨永友;王中兴;郑文浩;裴仁忠;张文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V1/28 | 分类号: | G01V1/28;G01V1/3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张德斌;姚亮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类型 地球物理 数据 地震 评价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多类型地球物理数据的地震评价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区域已发生板内天然地震数据、地表高程数据、布格重力异常数据、航磁异常数据、地震波层析成像、地壳GPS运动速率和震源机制解;构建目标区域平面网格,基于此将板内天然地震数据、地表高程数据、布格重力异常数据和航磁异常数据分别进行平面网格化处理;基于平面网格化的上述数据,确定目标区域强震区的平面分布图;将地表高程图、目标区域强震区的平面分布图与地震波层析成像进行叠加,结合地壳GPS运动速率和震源机制解,分析强震区两侧地壳的运动情况、分析强震区与地壳地质结构的匹配关系,从而确定强震带的地质成因。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板内天然地震评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多类型地球物理数据的地震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板内地震是由大陆板块运动引起的发生于板块内部的地震,其地点比较分散,频度较低,危害性大且震源机制复杂。近百年来的大陆地质、地震地质研究表明,看似稳定的大陆,内部不是完全的刚体、也不是完全的弹性体。板块间相对运动产生的、作用在板块边界的构造力被传递到板块内部的远程效应,以及多期构造运动形成的、现为板块内部不同地块之间分界线的先存构造的构造复活,都可导致现今看似稳定的大陆内部不同地块间存在着相对运动,诱发灾难性的地震。因此,板内地震引起巨大的破坏性,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尽管板内地震发生的并不频繁,但是在板块内部地震能量随距离的衰减通常很低,这会导致即使中等规模的地震也可以是毁灭性的。例如,美国新马德里(1811年)、印度的Latur(1992年)和Gujarat(2001年)等地震都发生在板块内部;特别是,2008年中国汶川7.9级板内地震导致大约70,000人死亡和总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然而,板内地震具有发生时间、发育深度和地震震级随机性强的特点,简单的投点显示只能定性描述地震的发生特征,基于现有板内地震数据的分布,很难确定哪些区域容易发生板内地震;并且同板间地震相比,板内地震发生在现今应变率非常低的地区,且深部先存断裂难以识别。因此板内地震的精确分析是一项很大的挑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板内天然地震量化评价分析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多类型地球物理数据的地震评价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
获取目标区域已发生板内天然地震数据、地表高程数据、布格重力异常数据、航磁异常数据、地震波层析成像、地壳GPS运动速率和震源机制解;其中,地震波层析成像包括地震面波层析成像和/或地震体波层析成像;
将目标区域平面网格化,构建得到目标区域的平面网格;根据目标区域的平面网格,将板内天然地震数据、地表高程数据、布格重力异常数据和航磁异常数据分别进行平面网格化处理,得到平面网格化的天然地震数据、平面网格化的地表高程数据、平面网格化的布格重力异常数据和平面网格化的航磁异常数据;
基于平面网格化的天然地震数据、平面网格化的地表高程数据、平面网格化的布格重力异常数据和平面网格化的航磁异常数据,确定目标区域强震区的平面分布图(能够体现目标区域中强震区在平面上的分布特征的图,可以选用仅能体现强震区的平面分布特征的图也可以选用既能体现强震区也能体现其他类型震区的平面分布特征的图);
将地表高程图、目标区域强震区的平面分布图与地震波层析成像进行叠加,结合地壳GPS运动速率和震源机制解,分析强震区两侧地壳的运动情况、分析强震区与地壳地质结构的匹配关系,从而确定强震带的地质成因。
上述基于多类型地球物理数据的地震评价方法基于多属性地质-地球物理数据对板内天然地震进行评价。
在上述基于多类型地球物理数据的地震评价方法中,优选地,所述将目标区域平面网格化,构建得到目标区域的平面网格包括:东西向按照0.01°-0.1°,南北向按照0.01°-0.1°建立网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2894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