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硬脆性泥页岩裂缝开启模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28280.1 | 申请日: | 2021-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0868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7 |
发明(设计)人: | 马成云;冯永存;邓金根;李晓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G01N3/12 | 分类号: | G01N3/12;G01N3/14;G01N3/02;G01N1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谢斌 |
地址: | 10224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脆性 页岩 裂缝 开启 模拟 装置 | ||
1.一种硬脆性泥页岩裂缝开启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岩心柱试样装载容器、岩心柱试样周向加压装置和岩心柱试样上方施压装置,
所述岩心柱试样装载容器包括筒体(1)、上盖(2)和底座(3),所述上盖(2)和所述底座(3)分别设置于所述筒体(1)的顶端和底端;所述筒体(1)为两端开口的透明套筒,所述筒体(1)内的中上部设置有一圈凸台(10),所述凸台(10)将所述筒体(1)内部空间分为上空腔(11)和下空腔(13);
所述岩心柱试样周向加压装置包括岩心柱套(41)、若干个弹簧列(42)、若干个压帽列(43),
所述岩心柱套(41)为中空圆柱体,所述岩心柱套(41)的顶端设置有环形凸缘;所述岩心柱套(41)的下端为透明的,若干个所述弹簧列(42)周向设置于所述岩心柱套(41)和所述下空腔(13)对应的筒体(1)的筒壁之间,若干个所述压帽列(43)分别设置于若干个所述弹簧列(42)上;
所述岩心柱套(41)包括左套部(411)和右套部(412),所述左套部(411)和所述右套部(412)对接形成所述岩心柱套(41);所述左套部(411)和所述右套部(412)均设置有若干个弹簧孔眼(420),所述下空腔(13)对应的筒体(1)的筒壁两侧分别设置有若干个压帽孔(130),同一侧的若干个弹簧孔眼(420)与若干个压帽孔(130)一一对应且对应的弹簧孔眼(420)与压帽孔(130)相互连通;
所述弹簧列(42)和所述压帽列(43)的个数均为两个,每个所述弹簧列(42)包括若干个复位弹簧,两个所述弹簧列(42)分别设置于左套部(411)与筒体(1)之间的间隙以及右套部(412)与筒体(1)之间的间隙;所述弹簧列(42)的每个复位弹簧分别设置于弹簧孔眼(420)和压帽孔(130)之间,且所述压帽列(43)的若干个压帽分别设置于同侧的若干个压帽孔(130)上,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抵触弹簧孔眼(420)和压帽;每个所述压帽列(43)包括若干个压帽,两个压帽列(43)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弹簧列(42)上,且位于同侧的复位弹簧与压帽一一对应;
当所述岩心柱套(41)的下端周向包裹岩心柱试样(6)并装载于筒体(1)的下空腔(13)时,所述岩心柱套(41)的环形凸缘抵触于所述筒体(1)的凸台(10);若压帽在压帽孔(130)内旋紧,两侧弹簧列(42)的复位弹簧受压,同时向左套部(411)和右套部(412)施压,左套部(411)和右套部(412)紧密贴于岩心柱试样(6),将岩心柱试样(6)包裹得更为严实;
所述岩心柱试样上方施压装置包括活塞加压装置和/或气阀加压装置,设置于所述筒体(1)的上空腔(11)及上盖(2)上,用于从岩心柱试样(6)的上方对岩心柱试样(6)施加压力作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脆性泥页岩裂缝开启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盖(2)设置有压力表(21),所述压力表(21)与所述下空腔(13)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脆性泥页岩裂缝开启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座(3)与所述筒体(1)的底端通过螺纹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脆性泥页岩裂缝开启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形凸缘内设置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内嵌设有第一密封圈(44)。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脆性泥页岩裂缝开启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岩心柱试样上方施压装置包括活塞加压装置,
所述活塞加压装置包括旋转杆(51)和活塞(52),
所述活塞(52)设置于所述上空腔(11)内,且所述活塞(52)侧壁与所述筒体(1)的筒壁抵触,所述旋转杆(51)穿设于所述上盖(2)的中部与所述活塞(52)固定连接;
所述活塞(52)侧壁设置有第二密封圈(520)。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硬脆性泥页岩裂缝开启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杆(51)与所述活塞(52)之间通过螺纹连接,所述旋转杆(51)与所述上盖(2)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28280.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