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甘露糖在制备预防脑型疟疾药物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27969.2 | 申请日: | 2021-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702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5 |
发明(设计)人: | 王倩;胡俊杰;史小雨;高健;徐子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K31/7004 | 分类号: | A61K31/7004;A61P25/00;A61P33/06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杰盈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2207 | 代理人: | 朱红星 |
地址: | 300070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甘露 制备 预防 疟疾 药物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甘露糖在制备预防脑型疟疾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主要考察了甘露糖在预防患疟小鼠发生脑型疟疾中的作用,重点是解决如何预防脑型疟疾这一严重的疟疾并发症的发生,发明的难点在于寻找能够用于预防脑型疟疾的药物。本发明的创新点在于调整已知药物的用量及使用途径,用于脑型疟疾的预防。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开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甘露糖在制备预防脑型疟疾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人体所导致的一种寄生虫病,受疟原虫感染的雌性按蚊是传播媒介。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9年世界疟疾报告》,2018年全球共发生2.28亿疟疾病例,其中40.5万人死于疟疾。我国于2010年启动消除疟疾行动计划,自2017年以来,无本地疟疾感染病例报告。2019年中国疟疾发病数为2487例,较2018年减少31例;死亡人数为19人,较2018年增加13例。2020年是我国实现消除疟疾目标年,及时发现、诊断和治疗输入性疟疾病例,是实现消除疟疾的关键。疟疾的临床表现根据疾病进程表现不一,包括发热、寒颤和头疼等较为普通的症状;随着疾病进展,可出现更为严重的症状,包括严重贫血、代谢性酸中毒相关的呼吸窘迫、多脏器功能衰竭以及脑型疟疾,这些改变统称为重症疟疾。其中,脑型疟疾是恶性疟原虫感染人类引起的一种最为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死亡率可达10%-20%,且多为儿童;即使患脑型疟疾的病人存活并恢复,仍有约26%的患者遗留长期的生理、神经和认知等方面的功能障碍。因此,脑型疟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严峻临床问题和社会问题。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是当前最有效的抗疟疾药物,对无并发症的疟疾治疗效果较好。然而,脑型疟疾进展迅速,上述疗法并不能有效预防或延缓脑型疟疾的发生,且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和治疗药物。可见,对脑型疟疾的有效预防才是重中之重,寻找预防疟疾严重并发症即脑型疟疾的药物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尚无研究报道尝试应用甘露糖治疗疟疾或预防脑型疟疾的发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常用疟疾治疗药物在预防疟疾严重并发症—脑型疟疾发生中的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应用甘露糖预防脑型疟疾发生的治疗手段。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目前尚无有效药物能够预防疟疾感染后严重并发症脑型疟疾发生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公开了的技术内容如下:
甘露糖在制备预防脑型疟疾药物中的应用。其中预防脑型疟疾指的是降低脑型疟疾导致的死亡率。所述甘露糖的用量为20%甘露糖代替饮用水每日饮用+20%甘露糖200μl灌胃(隔日1次)。
本发明更加详细的说明如下:
(1)由于伦理的限制,无法在人体进行脑型疟疾研究,小鼠脑型疟疾模型是目前研究脑型疟疾唯一的体内研究模型工具。因此,我们利用人脑型疟疾动物模型—小鼠实验性脑型疟疾模型来研究甘露糖在预防脑型疟疾发病中的作用。
(2)构建小鼠脑型疟疾模型(通常在疟原虫感染后的5-9天小鼠会发生脑型疟疾并迅速死亡),从感染疟原虫当天起饮用20%甘露糖,并隔日灌胃给予20%甘露糖1次,可预防小鼠脑型疟疾的发生,而应用常规饮用水组的小鼠则在感染疟原虫后的5-9天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发生脑型疟疾而死亡。
(3)本发明所提出的甘露糖给药剂量和途径对正常未感染小鼠无明显副作用。
本发明主要考察了甘露糖在预防患疟小鼠发生脑型疟疾中的作用,重点是解决如何预防脑型疟疾这一严重疟疾并发症的发生,发明的难点在于寻找能够用于预防脑型疟疾的药物,本发明的创新点在于发现已知药物的新用途,调整已知药物的用量及使用途径,用于脑型疟疾的预防。
本发明的试验结论如下:
(1)甘露糖可预防脑型疟疾的发生。甘露糖显著抑制疟原虫感染的C57BL/6小鼠脑型疟疾的发生(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 test进行统计分析,**** P 0.0001),见图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未经天津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2796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试验结果记录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 下一篇:一种筛网焊接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