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数字展会的数据分析方法与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20525.6 | 申请日: | 2021-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359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1 |
发明(设计)人: | 陈永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侨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6/2458 | 分类号: | G06F16/2458;G06F16/248;G06F16/28;G06N3/08;G06Q30/02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张松亭;李艾华 |
地址: | 3620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字 数据 分析 方法 系统 | ||
1.一种数字展会的数据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数据采集步骤,采集展会平台内部数据和网络舆情数据;所述展会平台内部数据包括用户基本信息、展会和展品信息和参展商公司信息;
数据预处理步骤,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数据汇集与建模,具体包括数据质量分析和提升、数据指标体系建立、数据清洗和数据转换;
数据挖掘步骤,使用聚类分析方法将预处理后的数据分为多个组类,使用GSA优化的神经网络建立用户需求预测模型;
数据展示步骤,使用Python语言绘制和生成数据报表,实现动态数据展示;
数据挖掘步骤中,所述聚类分析方法采用基于I-divergence测度的K-means聚类算法;
所述采用基于I-divergence测度的K-means聚类算法包括以下步骤:
令展品样本集合Ω,即Ω={xi|xi=(xi1,xi2,…,xid),i=1,2,…,n},其中xi=(xi1,xi2,…,xid)为一个维向量,n为样本容量;d为样本的特征维数,范围根据具体选取的特征个数而定;假设类别数为K,最大迭代次数为Tmax,最大允许误差为εmax;
从样本集Ω随机选取K个初始点分别作为K个类别的簇类中心,记为C={cj|cj=(cj1,cj2,…,cjd),j=1,2,…,K},其中cj代表第j个类的中心点;
迭代计算第i个样本xi与第j个样本cj的I-divergence距离;
更新各个簇类的中心点;
计算类内误差平方和SSE,并将其最小化;
迭代结束并得到最终的聚类中心C,并且已知的样本集Ω被划分为K个不同类别的展品子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字展会的数据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数据采集步骤中,使用数据库技术采集展会平台内部数据;使用基于展会主题的聚焦爬虫技术采集网络舆情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字展会的数据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数据预处理步骤中,所述数据清洗为对脏数据进行检测和修正,以及对数据在属性级维度进行整合和分解;所述脏数据包括不完整数据、重复数据、过时数据以及与展会领域无关的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字展会的数据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清洗具体包括:
将数据属性值分箱,通过考察属性值的周围值来平滑属性的值,属性值被分布到若干等宽的“箱”中,用箱中属性值的平均值、中值、从数和边缘值来替换“箱”中的属性值;
使用“箱”中所有样本的属性均值填补空缺值;
定义属性上数据的关联规则,用来发现能给出更多信息的规则,不符合规则的数据被认为是过时或无关数据;
对整个数据集按照进行排序,然后将可能匹配的记录相邻排列在一起,从而检测并去除重复数据;
对清洗后的数据做属性维度的整合,将多数据源整合为单一数据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字展会的数据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数据挖掘步骤中,所述GSA优化的神经网络采用GSA优化BP神经网络;其中GSA是一种启发式优化算法,由遗传算法与模拟退火算法相结合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侨大学,未经华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20525.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池充电线
- 下一篇:C型磁芯的水平检测装置及应用其的C型磁芯研磨系统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