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隔离度的多波长收发器件及其制备工艺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218097.3 | 申请日: | 2021-02-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468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4 |
| 发明(设计)人: | 张才生;罗友泉;张灼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贝莱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2B6/26 | 分类号: | G02B6/26;G02B6/293;G02B6/32;H04B10/4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睿博行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7 | 代理人: | 陈明 |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火炬高***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隔离 波长 收发 器件 及其 制备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高隔离度的多波长收发器件,包括外封金属管及两组纵向排布的光学器件,光学器件包括外管体、单纤准直器、内管体、渐变折射率透镜、滤波片及四纤光纤头,滤波片、渐变折射率透镜、四纤光纤头依次水平同轴连接,四纤光纤头各包括四根光纤,从上往下分别设置有第一输入端口、第二输出端口、第三输入端口、第四输出端口,将两组四纤光纤头的第二输出端口与第三输入端口的尾部熔接,将上方的四纤光纤头的第四输出端口与下方的四纤光纤头的第一输入端口的尾部熔接。本发明还公开了高隔离度的多波长收发器件的制备工艺,本发明制备得到的产品的可靠性高,解决了因滤波片隔离度不够而造成的波长之间的干扰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纤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高隔离度的多波长收发器件,以及高隔离度的多波长收发器件的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光无源器件为不含光能源的光功能器件的总称,广泛应用于长距离通信、区域网络及光纤到户、视频传输、光纤感测等等。光无源器件有光纤连接器、光开关、光衰减器、光纤耦合器、波分复用器、光调制器、光滤波器、光隔离器、光环行器等。它们在光路中分别实现连接、能量衰减、反向隔离、分路或合路、信号调制、滤波等功能。光无源器件在光路中都要消耗能量,插入损耗是其主要性能指标。光无源器件通过光纤收发器以实现使用。
光纤收发器,是一种将短距离的双绞线电信号和长距离的光信号进行互换的以太网传输媒体转换单元。现有的光纤收发器因滤波片隔离度不够而造成波长之间的干扰,光纤之间的传输损耗大,单次反射无法实现高隔离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波长收发器件及其制备工艺,以提高波片的隔离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公开了高隔离度的多波长收发器件,包括外封金属管及封装在内部的两组纵向排布的光学器件,所述的光学器件包括外管体、单纤准直器、内管体、渐变折射率透镜、滤波片及四纤光纤头,所述的外管体及内管体均为中空两端开口结构,所述的滤波片、渐变折射率透镜、四纤光纤头依次水平同轴连接,且设置于外管体内部,所述的四纤光纤头套接于内管体一端,所述的内管体固定在外管体的一端部,所述的单纤准直器固定在外管体另一端部。
所述的两组光学器件的四纤光纤头各包括四根光纤,从上往下分别设置有第一输入端口、第二输出端口、第三输入端口、第四输出端口,所述的第一输入端口为光源输入端,将两组四纤光纤头的第二输出端口与第三输入端口的尾部熔接,将纵向排布在上方的四纤光纤头的第四输出端口与下方的四纤光纤头的第一输入端口的尾部熔接。
进一步地,所述两组光学器件采用的滤波片分别为透射通道波长为1550nm的滤波片和透射通道波长为1610nm的滤波片。
优选地,所述的渐变折射率透镜为0.25节距的渐变折射率透镜。
其中,所述的第二输出端口与第四输出端口的光耦合插损值小于0.25dB,所述的单纤准直器的光耦合透射插损值小于0.25dB。
优选地,所述的滤波片及四纤光纤头通过3410VM光纤胶与渐变折射率透镜固定连接,所述的四纤光纤头与内管体通过353ND胶固定连接,所述的内管体和单纤维直器通过双固化紫外胶与外管体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的外封金属管与两组纵向排布的光学器件之间通过软硅胶填充封装。
优选地,所述的内管体和外管体为玻璃管。
本发明还公开了高隔离度的多波长收发器件的制备工艺,其工艺过程如下:
a.反射耦合
将四纤光纤头的四根光纤,分别预先标记为A端口、B端口、C端口和D端口,将点光源输入到A端口和C端口上,将B端口和D端口插入到光功率计上,进行反射插损的耦合,将B端口的插损值通过光耦合控制在预设值以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贝莱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厦门贝莱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1809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