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利用率水稻肥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217685.5 | 申请日: | 2021-02-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1996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8 |
| 发明(设计)人: | 叶清;张昆;文阳平;幸娇萍;王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农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C05G3/80;C05G5/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刘红阳 |
| 地址: | 330045 江西省南昌***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率 水稻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利用率水稻肥及其制备方法,涉及水稻肥料技术领域,由以下料组成:有机肥料、无机肥料、复合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辅料、硼酸、硼砂、维生素C、腐植酸,本发明通过在无机肥料中设置草木灰、凹凸棒土、陶土、尿素、磷石膏以及腐殖土,由于上述组分的多孔结构,具有保水、保肥的特点,提高营养物质利用率,其粘结和吸附性能可保持土壤中的肥料缓慢持久的释放出来,同时可改善土壤土质,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水稻抗病虫害能力,还可为生物菌及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及繁殖活动提供能量;可将土壤中无效的磷、钾等元素转化为水稻所需的有效成分,而且可抑制病原微生物的入侵,有效降低水稻病虫害发生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稻肥料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高利用率水稻肥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水稻所结子实即稻谷,稻谷(粒)去壳后称大米、香米、稻米。世界上近一半人口,都以大米为食。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我国水稻属于直接经济作物,主产区主要在东北地区、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一般农业种植过程中化肥和农药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水稻种植过程中通常也伴随使用各种各样的农药和化肥。大量化学农药的使用会容易造成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食品安全性降低;大量化肥的使用造成土壤板结严重,肥料流失严重,严重影响环境。
目前常采用分次多次的方式施用化肥,以保证水稻充足的养分供给,但是费工费时费力,成本投入较多;另外随着大量营养元素过剩,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已不能满足需求,水稻微量元素缺乏症也日益增多。目前虽研制出多种有机肥,但其养分易挥发、流失,肥效快。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利用率水稻肥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利用率水稻肥,由以下质量份的原料组成:有机肥料100-300份、无机肥料200-500份、复合菌剂30-60份、植物生长调节剂10-16份、辅料1-6份、硼酸0.5-3份、硼砂2-5份、维生素C 3-9份、腐植酸2-7份。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有机肥料的原料组分以及重量份配比为:菜籽粕20-40份、豆饼12-17份、艾叶3-8份、农家肥10-16份、蘑菇渣8-14份、虾壳6-11份、花生碎7-16份、中药渣4-9份。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无机肥料的原料组分以及重量份配比为:草木灰20-28份、凹凸棒土7-16份、陶土6-9份、尿素15-21份、磷石膏4-8份、腐殖土3-7份。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复合菌剂为曲霉菌、细黄链霉菌、固根菌、枯草芽孢杆菌以及黄孢原毛平革菌,所述复合菌剂为曲霉菌、细黄链霉菌、固根菌、枯草芽孢杆菌以及黄孢原毛平革菌的比值为1:2:2:3:1。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辅料为木薯粉。
一种高利用率水稻肥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照质量份依次称取有机肥料100-300份、无机肥料200-500份、复合菌剂30-60份、植物生长调节剂10-16份、辅料1-6份、硼酸0.5-3份、硼砂2-5份、维生素C 3-9份、腐植酸2-7份。
2)将有机肥料以及复合菌剂置于发酵池内进行发酵,发酵温度为50-60℃,发酵时间为60-100h,加入无机肥料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辅料、硼酸、硼砂、维生素C以及腐植酸,混合搅拌均匀后进行造粒,得到第一复合颗粒;
3)将所述第一复合颗粒烘干,得到第二复合颗粒;
4)将所述第二复合颗粒进行筛分,得到第三复合颗粒;
5)将所述第三复合颗粒包括防结块剂,即可得到高利用率水稻肥。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步骤2)中所述造粒机的转速为45-55r/min。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农业大学,未经江西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1768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