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电池盖板极耳折弯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216480.5 | 申请日: | 2021-02-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136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6 |
| 发明(设计)人: | 李强;陈伟;王丰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10/04 | 分类号: | H01M10/04;H01M10/058 |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长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9 | 代理人: | 靳红妍 |
| 地址: | 2300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电池 盖板 折弯 装置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锂电池盖板极耳折弯装置,包括传送机构、压紧机构和折弯机构;传送机构用于传送待加工的锂电池盖板,沿传送机构传送方向设置有折弯工位,折弯工位处设置有机架;压紧机构安装在机架上,用于压紧传送机构上处于折弯工位处的锂电池盖板;折弯机构安装在机架上,用于对折弯工位处被压紧机构压紧的锂电池盖板上的极耳进行折弯。本发明结构简单,增加了盖板极耳的良品率,可以大大提高锂离子电池生产的效率并减少因盖板极耳弯折角度不合格而导致的故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电池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锂电池盖板极耳折弯装置。
背景技术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能源需求的不断高涨,寻找新的储能装置已经成为新能源相关领域的关注热点。锂离子电池是目前综合性能最好的电池体系,具有高比能量、高循环寿命、体积小、质量轻、无记忆效应、无污染等特点,并迅速发展成为新一代储能电源,用于信息技术、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动力支持。锂电池具有电压高、寿命长、能量密度高、轻便等优点,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随着动力锂电池需求市场的日益增加,对于不同领域所需求的电池也日益旺盛,而电池定型前的盖板极耳(如图1所示)折弯工艺则需要结构更简单、成本更低的、效率更高的辅助工装,然而传统的辅助工装较为繁琐且成本较高,另外也无法做到对不同盖板的调节适用能力。
发明内容
基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锂电池盖板极耳折弯装置。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锂电池盖板极耳折弯装置,包括传送机构、压紧机构和折弯机构;传送机构用于传送待加工的锂电池盖板,沿传送机构传送方向设置有折弯工位,折弯工位处设置有机架;压紧机构安装在机架上,用于压紧传送机构上处于折弯工位处的锂电池盖板;折弯机构安装在机架上,用于对折弯工位处被压紧机构压紧的锂电池盖板上的极耳进行折弯。
优选的,机架包括两个竖直相对布置的支撑竖板,两个支撑竖板之间连接有第一支撑横板、第二支撑横板,压紧机构、折弯机构分别安装在第一支撑横板、第二支撑横板上。
优选的,压紧机构包括第一安装平台、下压板和第一电动伸缩杆,第一安装平台安装在第一支撑横板上,第一电动伸缩杆安装在第一安装平台上,下压板位于传送机构的斜上方,下压板与第一电动伸缩杆连接并由第一电动伸缩杆驱动移动靠近或远离传送机构。
优选的,下压板上安装有红外感应器。
优选的,折弯机构包括第二安装平台、支撑台和第二电动伸缩杆,第二安装平台安装在第二支撑横板上,第二电动伸缩杆安装在第二安装平台上,支撑台位于传送机构的斜下方,支撑台与第二电动伸缩杆连接并由第二电动伸缩杆驱动移动靠近或远离传送机构,支撑台上安装有两个挤压板且两个挤压板之间的距离可调节,挤压板靠近传送机构一侧连接有折弯板,折弯板与挤压板之间形成角度且该角度可调节。
优选的,折弯板与挤压板之间连接有用于调节两者之间角度的弹性件。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锂电池盖板极耳折弯装置,结构简单,增加了盖板极耳的良品率,可以大大提高锂离子电池生产的效率并减少因盖板极耳弯折角度不合格而导致的故障;同时,由于本发明挤压板之间距离的可调节性使得可以为多种类型的盖板进行操作,节约了公司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涉及的锂电池盖板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锂电池盖板极耳折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锂电池盖板极耳折弯装置的侧视图;
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锂电池盖板极耳折弯装置中挤压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2-图4,本发明提出一种锂电池盖板极耳折弯装置,包括传送机构1、压紧机构和折弯机构;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未经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1648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