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酸值油脂无催化酯化、蒸馏同步脱酸工艺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213057.X | 申请日: | 2021-02-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8048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 发明(设计)人: | 李科;陈洁;聂小安;蒋剑春;徐俊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10G3/00 | 分类号: | C10G3/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冯慧 |
| 地址: | 210042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酸值 油脂 催化 酯化 蒸馏 同步 脱酸 工艺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酸值油脂无催化酯化、蒸馏同步脱酸工艺。此法可同步实现油脂中脂肪酸的酯化和蒸馏脱除,快速低损耗的实现降酸价目的。其特征在于:采用高酸值油脂和甘油作为原料,将油脂经过滤、脱水、脱胶等预处理后,加入甘油;在真空下搅拌升温反应;再升温反应;最后将温度控制在220~240℃,并保证压力低于0.02MPa,从反应釜底部注入甘油或水蒸气,边酯化边蒸馏脱酸。当基本无溜出物时停止反应,降温出料即可得到低酸值的脂肪酸甘油酯产品。本发明几乎无需改进现有设备即可实现从高酸值油脂直接制备高纯度脂肪酸甘油酯的目的可有效降低酸价,缩短反应时间,提高酯化产物的品质。在持续生产中实现“零损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酸值油脂无催化酯化、蒸馏同步脱酸工艺,属油脂化学利用、新能源及相关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生物柴油(脂肪酸低级醇酯)是一种分子量与现有柴油非常接近的新型环保燃料,且原料来源于各种可再生油脂(如大豆油、菜籽油、梓油、微生物油脂及地沟油等)。虽然脂肪酸酯类生物柴油具有原料来源广、使用性能优、环保性能高、发动机启动性能好、可再生等优点;且大力发展生物柴油对能源安全、大气污染防治、环境改善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运行当中还是遇到了诸多的瓶颈问题,如:可制备生物柴油的油脂大部分也是食用油脂,如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等,存在与民争粮问题;此外,梓油、桐油等木本油脂也基本具有各自的产业,用于合成特殊材料成本较高;微生物油脂不仅产量不足,且也存在成本问题;地沟油、酸化油等,虽然价格不高,但油品质量不佳,需要进一步处理方能使用。所以如何降低生物柴油原料的成本一直制约着行业发展,是市场急需解决的问题。
无论是大豆油、梓油还是微生物油脂等,其价格影响因素较固定,难以下降。只有地沟油等高酸值油脂可以在技术上想方设法来解决问题,一劳永逸。
针对高脂肪酸含量油脂的处理,目前主要有碱练(化学)和蒸馏(物理)两类方法。但无论是化学法碱练还是物理脱酸,都是直接去除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不仅耗能、耗时、污染,且油品损耗较大;酯化是另一种常用的化学法,其不仅可将高酸值油脂中的脂肪酸转变为酯类,减小损失且有效避免了脂肪酸的后处理等。但目前的酯化工艺较为传统,使用催化剂需要后处理;即使提高温度,反应时间也往往在8小时以上,且高温影响产品品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一种高酸值油脂无催化酯化、蒸馏同步脱酸工艺。首先,本工艺对原料的要求不高,各类高酸值油脂皆能适用;其次,为了解决反应尾声降酸困难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可使脂肪酸同步实现酯化脱除和蒸馏脱除的二合一工艺。从而实现缩短时间,减少损耗,提高产能,降低成本的目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酸值油脂无催化酯化、蒸馏同步脱酸工艺,采用高酸值油脂和甘油作为原料,将油脂经过滤、脱水、脱胶预处理后装入反应釜中,加入适量的甘油;在真空下搅拌升温至200~210℃,反应30~60分钟;再升温至220~230℃,反应30~180分钟;最后将温度控制在220~240℃,并保证压力低于0.02MPa,从反应釜底部注入甘油或水蒸气,边酯化边蒸馏脱酸,当取样酸值低于2mgKOH/g时停止注入,当基本无溜出物时停止反应,降温出料即得到低酸值的脂肪酸甘油酯产品。
所述的高酸值油脂为各种酸化油、地沟油。
反应釜单独或多个串联使用。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甘油、脂肪酸经脱水处理后重新投入反应釜或直接注入串联后的首个反应釜进入反应系统循环使用。
有益效果:
本发明不仅为油脂化学利用行业提供了一种高酸值油脂无催化酯化、蒸馏同步脱酸工艺;还为生物柴油产业提供了一种高品质的脂肪酸甘油酯原料。本方法在工艺上实现了高酸值油脂酯化脱酸和蒸馏脱酸合二为一的同步脱酸,可快速高效的实现油脂的脱酸目的,从而实现缩短时间,减少损耗,提高产能,降低成本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未经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1305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