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降低加热炉尾气NOX排放的空气预热器及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11436.5 | 申请日: | 2021-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2339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4 |
发明(设计)人: | 丁翠娇;曹炳雷;罗巍;杨超;雷廷;刘占增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钢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L15/00 | 分类号: | F23L15/00;F27D17/0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钟锋 |
地址: | 430083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降低 加热炉 尾气 nox 排放 空气 预热器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一种可降低加热炉尾气NOX排放的空气预热器及使用方法,包括入口风箱、冷风集管、下风箱、热风集管和出口风箱,入口风箱与冷风集管的进口端相连,冷风集管的出口端与热风集管的进口端通过下风箱相连,热风集管的出口端与出口风箱相连,热风集管的出口端与出口风箱之间还设有烟气引入装置,包括热风喷嘴、止回阀和引射器,热风喷嘴安设于热风集管的出口端,热风喷嘴置于引射器内,引射器入口安设有止回阀,引射器出口与出口风箱相连,本发明设备结构简单,无新增运行成本,即可有效降低加热炉NOX排放,同时提高了加热炉炉膛换热强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冶金热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降低加热炉尾气NOX排放的空气预热器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空气预热器通常安装于加热炉炉尾烟道中,回收炉尾高温烟气余热,预热参于燃烧的助燃空气,将高温烟气余热有效的带回炉内,以节约燃料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空气预热温度越高,炉窑节能效率越高。
目前现有的空气换热器专利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设备换热效率、减少设备故障、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和降低设备制造成本等方面,无一例外的是围绕回收烟气余热这一目的,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以提升设备使用性能。
随着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当前对炉窑烟气除实施余热回收节能措施外,烟气中污染物的治理也是炉窑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2018年国家出台的《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对钢铁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树立了更严格的要求。新标准规定加热炉尾气的NOx排放在原国家标准300mg/m3的基础上降低至150mg/m3,目前在用的各大加热炉均达不到新的标准要求。通常控制燃料炉燃烧生成的NOx排放,主要从两个途径入手:(1)通过燃烧过程控制,降低燃烧过程的NOx原始生成量;(2)通过烟气脱硝处理,将烟气中已有的NOx进行脱除。烟气脱硝技术,如SNCR和SCR技术,需要在烟道上安装脱硝装置,还需要不断投入还原剂,因此需要投入大量脱硝成本。预热器作为加热炉烟气余热回收必备节能设备,如同步开发预热器降低烟气NOX排放功能,则可集节能与减排于一体,成为顺应炉窑发展且满足环保要求的全新的预热器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可降低加热炉尾气NOX排放的空气预热器及使用方法,使预热器在具备常规的余热利用功能的基础上,同时具备降低烟气污染物排放的功能,实现节能和减排的双重目的。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降低加热炉尾气NOX排放的空气预热器,包括入口风箱、冷风集管、下风箱、热风集管和出口风箱,所述入口风箱与所述冷风集管的进口端相连,冷风集管的出口端与热风集管的进口端通过下风箱相连,热风集管的出口端与出口风箱相连,其特征在于,热风集管的出口端与出口风箱之间还设有烟气引入装置,所述烟气引入装置包括热风喷嘴、止回阀和引射器,所述热风喷嘴安设于热风集管的出口端,热风喷嘴置于所述引射器内,引射器入口安设有所述止回阀,引射器出口与出口风箱相连。
按上述方案,所述引射器入口端头还安设有集气头,所述集气头的大头端朝外,小头端与引射器入口相连。
按上述方案,所述热风集管由多排热风管排列组成,所述热风喷嘴安设于其中单根或多根或全部所述热风管的出口端。
按上述方案,所述止回阀为蝶式止回阀。
按上述方案,所述集气头为圆锥形的扩张导管结构。
一种可降低加热炉尾气NOX排放的空气预热器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内容:
将空气预热器安装于加热炉炉尾烟道内,冷空气经鼓风机送入,从入口风箱进入,经过冷风集管、下风箱和热风集管后被高温烟气预热,再从热风喷嘴喷出,通过引射器吸入周围高温烟气,形成空烟混合气,最后从出口风箱送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钢铁有限公司,未经武汉钢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1143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