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薄互层油田开发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11214.3 | 申请日: | 2021-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833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8 |
发明(设计)人: | 章星;吴桐;刘唱;陈刚;王欣桐;李志勇;陈超;冯传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E21B43/00 | 分类号: | E21B43/00;E21B43/26;E21B7/00;E21B33/13;E21B47/00;E21B49/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得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762 | 代理人: | 袁江龙 |
地址: | 10224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薄互层 油田 开发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薄互层油田开发方法,包括测定并获取薄互层层位结构的详细数据;根据薄互层数据情况,制备与上述薄互层具有相同力学特性的薄互层试样;对薄互层试样进行压裂实验,获得薄互层的预期压裂裂缝情况;根据压裂裂缝情况进行钻井点点位设计;根据设计出来的钻井点点位进行钻井;钻井完成后向钻井中插入开发管;对插入的开发管进行灌浆,待浆液凝固后开始油田开采。通过预先对薄互层的压裂裂缝情况进行详细预判,确定最佳的钻井点,使相应钻井点能够尽可能的通过裂缝连通更大量的石油,同时,通过开发管的伸长固定,能够将管路伸入到更深层处,是能够更加广泛的对石油进行采集,提高石油的采收率,获得更好地采油效果和采油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田开发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薄互层油田开发方法。
背景技术
在页岩油储层中,岩体特性表现为多韵律的页岩油储层被称为薄互层,随着石油勘探开发的深入,大量分布的薄互层储层逐步成为石油增产的重要资源。互层是指两种岩层反复出现,表明沉积环境反复、重复变化。薄互层储层通常具有在纵向上厚砂岩储层与较薄的泥页岩夹层交替出现,储层在纵向呈现出砂层与泥层交替发育且厚度不一的特点。
薄互层发育的油田,由于其单层薄、层数多,纵向上的跨度大,采用常规的开发方式能以进行有效开发,开发效果很不理想,采收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互层油田开发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薄互层油田开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测定并获取薄互层层位结构的详细数据;
第二步,根据第一步获得的薄互层数据情况,制备与上述薄互层具有相同力学特性的薄互层试样;
第三步,对第二步中获得的薄互层试样进行压裂实验,获得薄互层的预期压裂裂缝情况;
第四步,根据第三步中的压裂裂缝情况进行钻井点点位设计;
第五步,根据第四步中设计出来的钻井点点位进行钻井;
第六步,钻井完成后向钻井中插入开发管;
第七步,对第六步中插入的开发管进行灌浆,待浆液凝固后开始油田开采。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步中的薄互层层位结构的详细数据获得方式包括:首先通过岩性和测井曲线,确定测井分层深度及井相特征,其次,利用计算机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根据处理后的数据结合薄互层所在区域的地质特点进行薄互层剖面极性判断,再次,通过判断后的结果结合薄互层的地震相特征利用二次标定法则,获取详细的薄互层层位机构数据。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步中的薄互层试样在进行制备时,首先,对薄互层的岩心碎屑进行采集,其次,对采集的岩心碎屑进行粉碎制成岩心粉,再次,通过获得的薄互层数据对在对照薄互层温度、应力的条件下进行压制,获得薄互层试样。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三步中压裂裂缝的情况获得之后,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并将相应的压裂裂缝情况导入到相应的三维空间模型中,通过三维空间模型展现的情况,选取钻井点点位。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六步中的开发管包括主管和外套管,所述外套管设置于主管的外侧并通过支撑连接肋实现连接,在主管与外套管之间形成注浆通道,在主管上连接若干柔性管,柔性管包括两层,柔性管的内层与主管连通,柔性管的外层与外套管连通,在柔性管的内层与外层之间形成与注浆通道相连通的通道且柔性管末端的内层与外层闭合。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柔性管末端的内层与外层闭合处开有若干排放空气的排气孔。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支撑连接肋为圆柱状杆件,圆柱状杆件的两端分别与外套管、主管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1121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