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回收再生的全生物基非异氰酸酯聚氨酯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08682.5 | 申请日: | 2021-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799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4 |
发明(设计)人: | 刘鹤;杨欣欣;刘秀秀;商士斌;宋湛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8G71/04 | 分类号: | C08G71/04;C08J11/24;C08L75/04 |
代理公司: | 南京中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41 | 代理人: | 李建芳 |
地址: | 21004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回收 再生 生物 基非异 氰酸 聚氨酯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回收再加工的全生物基非异氰酸酯聚氨酯的制备方法,该非异氰酸酯聚氨酯利用油脂基环碳酸酯与含有刚性结构的生物基胺类固化反应得到,反应过程不需要催化剂以及高毒性异氰酸酯的使用,制备得到的材料具有优异的自修复、回收再加工、高生物相容性、高力学强度等性能。有效解决了现有聚氨酯使用高毒性异氰酸酯的问题,使用生物基原料替代石化产品,进一步提升了材料的“绿色可持续性”,回收再加工能力使破损后的材料能够得到再利用,因而具有更为优异的经济效益,该材料在替代现有的聚氨酯材料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回收再生的全生物基非异氰酸酯聚氨酯的制备方法,属于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聚氨酯材料具有优越的性能,可作为涂料、胶粘剂、泡沫、弹性体等广泛应用于建筑、航空工业、制鞋工业、汽车以及医疗行业等领域,是近些年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一类高分子材料。传统的聚氨酯材料多由异氰酸酯与多元醇反应得到。然而,异氰酸酯具有高毒性,制备过程中使用的光气同样是剧毒可致命的,因而其制备与使用都会给人类的健康和环境造成极大的危险。随着“绿色化学”的提倡,利用无毒、高生物相容性的生物质原料制备聚氨酯成为现阶段的研究热点,利用环碳酸酯与胺反应制备得到非异氰酸酯聚氨酯也成为聚氨酯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现有技术中虽然也有利用油脂制备非异氰酸酯聚氨酯的相关报道,但仅用到部分生物基原料,随着近年来石化资源的日益枯竭,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因此全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的开发与利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回收再生的全生物基非异氰酸酯聚氨酯的制备方法,使用的原料均为生物基原料,在无催化剂、无溶剂的条件下,一步固化得到全生物基非异氰酸酯聚氨酯,具有无毒、高生物相容性的优势,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且方法简单,易操作;制得的可回收再生的全生物基非异氰酸酯聚氨酯,力学性能优异,同时在外界热刺激下破损的材料能够实现修复,破损严重的材料也能得到回收再加工,在替代传统的聚氨酯材料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可回收再生的全生物基非异氰酸酯聚氨酯的制备方法,油脂基环碳酸酯与生物基胺,在无催化剂、无溶剂的条件下反应,制得可回收再生的全生物基非异氰酸酯聚氨酯;生物基胺为蒎烯衍生物1,8-孟烷二胺、氨基改性纤维素、壳聚糖或氨基改性油脂衍生物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来生物基胺源于自然界的蒎烯、松香、纤维素、壳聚糖等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易于实现化学改性引入材料结构中并增强材料的力学性能及热稳定性。
为了兼顾产品的性能和可持续性,上述制备油脂基环碳酸酯所用油脂为大豆油、蓖麻油、桐油、棕榈油或菜籽油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其中一种具体的实现方案,上述可回收再生的全生物基非异氰酸酯聚氨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环氧化的油脂加入到压力反应釜中,加入催化剂,然后向反应釜中通入二氧化碳,排尽反应釜内空气,最后将压力维持在0.5~5MPa,反应温度控制在50~100°C,搅拌反应6-48h后,得到油脂基环碳酸酯,为棕色粘稠液体;优选,前述反应温度为60-80°C,反应时间为6~15h。
(2)将步骤(1)得到的油脂基环碳酸酯与生物基胺在室温下,搅拌混匀,倒入模具中后,在50~150°C的烘箱中固化4~60h后得到全生物基非异氰酸酯聚氨酯,优选前述固化温度为70~140°C,固化时间为8~48h。
步骤(2)中不需要加入催化剂,胺类化合物可以提供催化活性。
本申请步骤(1)-(2)均无需使用有机溶剂,环保安全,成本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未经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0868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