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仿生细胞膜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08406.9 | 申请日: | 2021-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724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3 |
发明(设计)人: | 孙敏捷;杨学;王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药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9/51 | 分类号: | A61K9/51;A61K47/46;A61K41/00;A61K33/32;A61P35/00;A61P35/04;C12N5/09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黄欣 |
地址: | 21000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仿生 细胞膜 纳米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仿生细胞膜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仿生细胞膜纳米粒包括肿瘤细胞膜囊泡和化疗药物,化疗药物包载在肿瘤细胞膜囊泡内,在肿瘤细胞膜囊泡中负载有光热剂或光敏剂。本发明中包载的STING激活剂可以激活抗原呈递细胞(APCs)内的STING通路;同时,通过肿瘤细胞膜的同源粘附特性使制剂被肿瘤细胞摄取,在外源激光照射下使光热剂产生高温或者使光敏剂产生单线态氧(ROS)以促进肿瘤相关抗原释放,从而将原发性肿瘤转化为治疗性STING激活疫苗。该治疗性STING疫苗在恶性肿瘤中能产生强大的抗肿瘤功效。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药物制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通过免疫疗法治疗恶性肿瘤的仿生细胞膜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恶性肿瘤所导致的癌症是当今世界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常规的癌症治疗方式(手术、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等)具有相对较高的毒副作用,且选择性差、易于产生耐药性而越发不能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而肿瘤免疫疗法特异性高,且具有持久应答及长期生存的优势。免疫疗法革命性地改变了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临床疗效。
癌症疫苗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对癌症能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然而,由于肿瘤内部和肿瘤之间的异质性,以及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的束缚,癌症疫苗对肿瘤患者难以产生显著的治疗作用。光热疗法可以通过释放肿瘤相关抗原(TAAs)、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以及促炎细胞因子来诱导肿瘤免疫反应。因此,利用光热疗法促进患者原发性肿瘤抗原释放,从而构建原位肿瘤疫苗,可以实现针对高度异质性肿瘤的个性化治疗。然而,在大多数患者体内,光热疗法的免疫反应也受到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的限制。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是一种胞质模式识别受体,可以激活先天免疫从而调节肿瘤微环境。STING通路可以分泌I型干扰素以及促炎细胞因子,从而引起抗肿瘤免疫应答。此外,STING通路还可以诱导多方面的炎性反应,包括树突状细胞的成熟以及T淋巴细胞的激活,因而显现出优越的全身免疫效应。因此,免疫细胞的STING信号通路的沉默会导致肿瘤逃避免疫系统监视,从而导致“冷”肿瘤的发生。
原位STING激活疫苗(in situ STING-activating vaccination ,ISSAV)策略将原发性肿瘤转变为原位治疗性STING疫苗,诱导了高效、个性化的抗肿瘤免疫应答,这种ISSAV策略代表了一种广谱癌症治疗疫苗,它打破了异质性以及免疫抑制的束缚。通过将光热剂或光敏剂以及 STING激活剂联合治疗可为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免疫疗法治疗恶性肿瘤的仿生细胞膜纳米粒,该纳米粒以肿瘤细胞膜制成载体,在其中包裹化疗药物并载入光热剂或光敏剂,通过STING激活剂的STING激活作用以及光热剂的光热治疗作用或光敏剂的光动力治疗作用结合,激活机体免疫,实现对肿瘤侵袭与转移的有效治疗。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仿生细胞膜纳米粒,包括肿瘤细胞膜囊泡和化疗药物,所述化疗药物包载在肿瘤细胞膜囊泡内;在所述肿瘤细胞膜囊泡中负载有光热剂或光敏剂。
进一步地,所述仿生细胞膜纳米粒的粒径为20~500nm。优选为50~300nm。
进一步地,所述肿瘤细胞膜囊泡采用B16-F10鼠黑色素瘤细胞的细胞膜、4T1-luc鼠乳腺癌细胞的细胞膜、A549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细胞膜或HepG2人肝癌细胞的细胞膜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光热剂可以采用二烷基碳菁染料DiR、吲哚绿荧光探针IR780或吲哚菁绿,所述光敏剂可以采用焦叶绿酸己醚、5-氨基酮戊酸或二氢卟吩e6。
进一步地,所述化疗药物可以采用MnO2纳米粒、2’-3’环鸟苷酸-腺苷酸、5,6-二甲基呫吨酮-4-乙酸、10-羧甲基-9-吖啶酮。优选为MnO2纳米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药科大学,未经中国药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0840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全氟甲基环己烷的气相色谱定量分析方法
- 下一篇:AR投影组件以及AR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