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辆转向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05906.7 | 申请日: | 2021-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4411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9 |
发明(设计)人: | 栾英;陈仕胜;姚钢;吴天福;高新颖;李阳;叶志祥;邵凌凌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15/02 | 分类号: | B62D15/02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5 | 代理人: | 金凯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转向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转向控制方法,包括:获取车辆转向的特征信息,所述特征信息包括车辆转向中转向轮位于不同转向角度时所对应的角度信息;接收所述特征信息的采集结果,该采集结果经过预设的信号处理算法生成主目标信息和副目标信息;向对比终端发送所述的主目标信息和副目标信息,所述对比终端确定主目标信息和副目标信息是否有效,并生成判断结果信息,所述判断结果信息用于输出至控制单元以实现对车辆运行状态的动态控制。本发明利用车辆转向的特征信息获取主目标信息和副目标信息,从而通过双路的信息控制确立了一套控制的备选方案,即可在主目标信息或副目标信息中选取有效信息实现对车辆的动态控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转向角度识别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车辆转向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控制技术的提升,尤其针对工程车辆的应用中,为了提升车辆转向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在车辆转弯时会限制其行驶速度的功能,但是现有技术中采用的控制方法缺少有效的方案实现对转向信息的高效采集,即一旦出现信号错误便可能导致车辆无法正常行驶,这无疑降低了车辆的操控性能;同时,也缺少一种有效的控速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转向控制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车辆转向控制方法,包括获取车辆转向的特征信息,所述特征信息包括车辆转向中转向轮位于不同转向角度时所对应的角度信息;接收所述特征信息的采集结果,该采集结果经过预设的信号处理算法生成主目标信息和副目标信息;向对比终端发送所述的主目标信息和副目标信息,所述对比终端确定主目标信息和副目标信息是否有效,并生成判断结果信息,所述判断结果信息用于输出至控制单元以实现对车辆运行状态的动态控制。
在将所述对比终端确定目标信息和副目标信息是否有效并生成判断结果信息的步骤中,所述的方法包括:所述对比终端具有预设阈值,所述对比终端根据该预设阈值确定所生成的判断结果信息;当所述的主目标信息和副目标信息均在该预设阈值内,即确定所述主目标信息和副目标信息均为有效信息,此时,对比终端选取主标信息作为标识并根据该标识生成第一判断结果信息;当所述的主目标信息和副目标信息均超出了预设阈值,即确定所述主目标信息和副目标信息均为无效信息,此时,对比终端输出第二判断结果信息;当所述的主目标信息在预设阈值内,而所述的副目标信息超出了预设阈值,即确定所述主目标信息为有效信息,所述副目标信息为无效信息,此时,对比终端选取主目标信息作为标识并根据该标识生成第三判断结果信息;当所述的副目标信息在预设阈值内,而所述的主目标信息超出了预设阈值,即确定所述副目标信息为有效信息,所述主目标信息为无效信息,此时,对比终端选取副目标信息作为标识并根据该标识生成第四判断结果信息。
所述对比终端输出第二判断结果信息包括有第一控制信息和第二控制信息,在生成第二判断结果信息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向车辆警示单元发送第一控制信息,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用于车辆警示单元作出警示指示;向控制单元发送第二控制信息,所述第二控制信息用于车辆运行的动态限速控制。
所述对比终端输出第三判断结果信息包括有第三控制信息和第四控制信息,在生成第三判断结果信息后,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向车辆警示单元发送第三控制信息,所述第三控制信息用于车辆警示单元作出警示指示;向控制单元发送第四控制信息,所述第四控制信息用于车辆运行的动态控制。
所述对比终端输出第四判断结果信息包括有第五控制信息和第六控制信息,在生成第四判断结果信息后,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向车辆警示单元发送第五控制信息,所述第五控制信息用于车辆警示单元作出警示指示;向控制单元发送第六控制信息,所述第六控制信息用于车辆运行的动态控制。
所述判断结果信息用于输出至控制单元以实现对车辆运行状态的动态控制的方法中,所述的动态控制的方法包括:建立转角控制的速度曲线,该速度曲线对应车辆转向中转向轮位于不同转向角度时车辆行驶速度的极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0590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