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动化螺栓拉伸紧固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05663.7 | 申请日: | 2021-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430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5 |
发明(设计)人: | 莫堃;荣必贤;成伟;王兵;杨霄;徐娜;张沛;官雪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方电气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19/06 | 分类号: | B23P19/06;B23P19/00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1 | 代理人: | 彭思雨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中国(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化 螺栓 拉伸 紧固 系统 方法 | ||
1.一种自动化螺栓拉伸紧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位机(1)、控制单元(2)、液压泵站(3)、压力传感器(4)、温度传感器(5)、液压拉伸器(6)、前端传感器(6116)、旋出到位传感器(656)以及旋进到位传感器(657);所述上位机(1)与控制单元(2)连接,用于实时监控液压拉伸器(6)的拉伸过程并实现人机信息交互;所述控制单元(2)分别与液压泵站(3)、压力传感器(4)、温度传感器(5)、液压拉伸器(6)、前端传感器(6116)、旋进到位传感器(657)以及旋出到位传感器(656)连接,用于接收所述液压泵站(3)、压力传感器(4)、温度传感器(5)、液压拉伸器(6)、前端传感器(6116)、旋进到位传感器(657)以及旋出到位传感器(656)发送的信号,并进行分析判断,最终控制液压拉伸器(6)实现对螺栓的自动拉伸紧固;所述液压泵站(3)还与液压拉伸器(6)连接,用于为液压拉伸器(6)提供稳定可靠的液压力;所述液压拉伸器(6)用于实现螺栓的拉伸与紧固;所述压力传感器(4)设置在液压泵站(3)中,用于检测液压泵站(3)中液压油的压力;所述温度传感器(5)设置在液压泵站(3)中,用于检测液压泵站(3)中液压油的温度;所述前端传感器(6116)设置在液压拉伸器(6)上,用于检测液压拉伸器(6)是否与待拉伸紧固螺栓的紧固端面接触;所述旋进到位传感器(657)设置在液压拉伸器(6)上,用于检测液压拉伸器(6)的拉杆(621)是否被旋入待拉伸紧固螺栓中;所述旋出到位传感器(656)设置在液压拉伸器(6)上,用于检测液压拉伸器(6)中的拉杆(621)是否从待拉伸紧固螺栓中旋出;所述液压拉伸器(6)包括从前往后依次连接的拉伸器支撑总装(61)、拉伸缸及拉杆组件(62)、拉伸缸后端组件(63)、拉杆驱动组件(64)和拉伸器连接组件(65);所述拉伸器支撑总装(61)用于螺栓拉伸时的支撑、套住螺母、拉伸后锁紧螺母以及实现拉杆(621)的前端在径向方向的调整;所述拉伸缸及拉杆组件(62)用于实现螺栓的加压拉伸;所述拉伸缸后端组件(63)用于实现拉伸后的复位;所述拉杆驱动组件(64)用于实现拉杆(621)在轴向方向的旋入与旋出以及实现拉杆(621)的后端在径向方向的调整;拉伸器连接组件(65)用于实现拉杆(621)的复位以及检测拉杆(621)的旋入与旋出是否到位;
所述拉伸器支撑总装(61)包括支撑前端垫块(611)、拨圈(612)、拨圈垫圈(613)、拨圈弹簧(614)、支撑桥(615)、前端浮动弹簧座(616)、前端浮动弹簧(617)、前端浮动圈(618)、拨螺母驱动连接件(619)、拨螺母电机(6110)、拨螺母减速器(6111)、驱动连接轴(6112)、驱动支撑件(6113)、第一驱动齿轮(6114)、第二驱动齿轮(6115)以及前端传感器(6116),所述支撑前端垫块(611)的后端与支撑桥(615)的前端连接,支撑桥(615)的后端与拨螺母驱动连接件(619)的前端连接,所述拨圈(612)、拨圈垫圈(613)以及拨圈弹簧(614)从前往后依次设置在支撑桥(615)的前端腔室内,拨圈垫圈(613)的一侧与拨圈(612)接触,另一侧与拨圈弹簧(614)接触,拨圈弹簧(614)的另一端与支撑桥(615)腔室内的凸台接触,所述前端浮动弹簧座(616)、前端浮动弹簧(617)以及前端浮动圈(618)设置在支撑桥(615)的后端腔室内,前端浮动弹簧座(616)和前端浮动弹簧(617)多组对称设置,前端浮动弹簧(617)位于前端浮动弹簧座(616)和前端浮动圈(618)之间,一端与前端浮动弹簧座(616)与上的圆柱凸台连接,另一端与前端浮动圈(618)外侧的圆柱凸台连接,所述拨螺母驱动连接件(619)的一端安装有拨螺母减速器(6111),拨螺母电机(6110)的输出端与所述拨螺母减速器(6111)的输入端连接,拨螺母电机(6110)通过拨螺母伺服驱动器(8)与控制单元(2)连接,所述驱动支撑件(6113)设置在支撑桥(615)上,第一驱动齿轮(6114)以及第二驱动齿轮(6115)设置在驱动支撑件(6113)内,第一驱动齿轮(6114)通过驱动连接轴(6112)与拨螺母减速器(6111)连接,第二驱动齿轮(6115)的两侧分别与第一驱动齿轮(6114)以及拨圈(612)啮合,所述前端传感器(6116)设置在支撑前端垫块(611)上;
所述拉伸缸及拉杆组件(62)包括拉杆(621)、第一油缸零件(622)、第二油缸零件(623)、球形垫块(624)、油缸卡簧(625)、球形螺母(626)、第三油缸零件(627)以及密封件(628),所述第一油缸零件(622)的前端与拨螺母驱动连接件(619)的后端连接,第二油缸零件(623)设置在第一油缸零件(622)内并通过螺纹与第一油缸零件(622)连接,所述第三油缸零件(627)设置在第二油缸零件(623)内并通过密封件(628)与第二油缸零件(623)的内侧壁形成液压腔室,所述球形垫块(624)以及拉杆(621)均设置第三油缸零件(627)内,拉杆(621)的前端依次贯穿所述三个油缸零件并延伸至支撑桥(615)中,拉杆(621)的后端贯穿拉伸缸后端组件(63)以及拉杆驱动组件(64)并延伸至拉伸器连接组件(65)中,拉杆(621)的前端设置有内螺纹,拉杆(621)的后端设置有贯穿的腰型槽孔(629),球形螺母(626)设置在拉杆(621)上并且位于第三油缸零件(627)内,球形螺母(626)的弧面与球形垫块(624)的弧面接触,球形螺母(626)可在第三油缸零件(627)内径向滑动,所述油缸卡簧(625)设置在第一油缸零件(622)内并与第二油缸零件(623)的后端接触,第一油缸零件(622)通过管路与液压泵站(3)连接;
所述拉伸缸后端组件(63)包括拉伸缸端盖(631)、孔用卡簧(632)、碟簧垫圈(633)以及碟簧(634),所述拉伸缸端盖(631)的前端与第一油缸零件(622)的后端连接,孔用卡簧(632)、碟簧垫圈(633)以及碟簧(634)从前往后依次设置在拉伸缸端盖(631)的腔体中,最前端的碟簧(634)与碟簧垫圈(633)接触,碟簧垫圈(633)的另一端与第三油缸零件(627)的后端接触,拉杆(621)的后端穿过所述拉伸缸端盖(631)以及拉杆驱动组件(64)并延伸至拉伸器连接组件(65)中;
所述拉杆驱动组件(64)包括后端浮动弹簧座(641)、后端浮动弹簧(642)、后端浮动圈(643)、驱动后盖(644)、驱动基座(645)、拉杆驱动电机侧齿轮(646)、拉杆驱动电机中齿轮(647)、拉杆驱动齿轮(648)、拉杆驱动齿轮端盖(649)、拉杆驱动销轴(6410)、拉杆驱动电机(6411)、拉杆驱动减速器(6412)以及减速器垫块(6413),所述驱动基座(645)的前端与拉伸缸端盖(631)的后端连接,驱动基座(645)的后端与驱动后盖(644)的前端连接,减速器垫块(6413)设置在拉杆驱动减速器(6412)与驱动基座(645)中间,拉杆驱动减速器(6412)固定在驱动基座(645)上,拉杆驱动电机(6411)的输出端与拉杆驱动减速器(6412)的输入端连接,拉杆驱动电机(6411)通过拉杆伺服驱动器(9)与控制单元(2)连接,拉杆驱动电机侧齿轮(646)、拉杆驱动电机中齿轮(647)以及拉杆驱动齿轮(648)设置在驱动基座(645)内并且依次啮合,拉杆驱动电机侧齿轮(646)与拉杆驱动减速器(6412)连接,拉杆驱动齿轮(648)上设置有凹槽,拉杆驱动销轴(6410)设置在所述凹槽内,所述拉杆驱动齿轮端盖(649)固定在驱动后盖(644)内并且位于拉杆驱动齿轮(648)的前端,所述后端浮动弹簧座(641)、后端浮动弹簧(642)以及后端浮动圈(643)设置在驱动基座(645)内并且位于拉杆驱动齿轮(648)的后端,后端浮动弹簧座(641)和后端浮动弹簧(642)多组对称设置在驱动基座(645)内,后端浮动弹簧(642)位于后端浮动弹簧座(641)与后端浮动圈(643)之间,一端与后端浮动弹簧座(641)与上的圆柱凸台连接,另一端与后端浮动圈(643)外侧的圆柱凸台连接,所述拉杆(621)的后端依次穿过驱动基座(645)、拉杆驱动齿轮(648)以及拉杆驱动齿轮端盖(649)并延伸至拉伸器连接组件(65)中,拉杆驱动销轴(6410)从拉杆(621)后端的腰型槽孔(629)贯穿穿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方电气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东方电气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05663.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