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罗非鱼生物防控刺激隐核虫感染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05544.1 | 申请日: | 2021-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897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5 |
发明(设计)人: | 李安兴;钟志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1/13 | 分类号: | A01K61/13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段卉 |
地址: | 51027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罗非鱼 生物 刺激 隐核虫 感染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罗非鱼生物防控刺激隐核虫感染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将罗非鱼进行海水驯化;S2.将海水驯化后的罗非鱼与易感刺激隐核虫的鱼类进行混养。本发明通过将红罗非鱼与卵形鲳鲹进行混养,混养比例为3:20,罗非鱼数量为19尾/m2,可显著降低卵形鲳鲹的载虫量,提高其存活率;能有效地防控刺激隐核虫对易感刺激隐核虫鱼类的二次重复感染,能够达到预防与防治刺激隐核虫的双重作用,是一种对环境友好、绿色安全的生物防治方法,值得在海水鱼养殖中进行推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鱼类疾病防控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利用罗非鱼生物防控刺激隐核虫感染的方法。
背景技术
刺激隐核虫是一种鱼体外寄生的原生动物纤毛虫,几乎可以感染我国南方所有养殖海水硬骨鱼类,如卵形鲳鲹、大黄鱼和石斑鱼等;感染严重可引起刺激隐核虫病,又称“白点病”,该病是目前海水鱼养殖危害最严重的寄生虫病,每年可造成数亿的经济损失。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的刺激隐核虫防治研究工作,包括免疫防治、药物防治、生态防治等方面。免疫防治包括疫苗和免疫增强剂的研发,其中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均表现出一定的保护效果,但由于刺激隐核虫难以在体外进行大批量培养,使得生产上商用疫苗未得到应用。药物防治的开发包括传统药物,如福尔马林,以及中草药复方和植物天然化合物等,实验室研究均具有较好的体外杀虫效果,但由于养殖海水环境属于开放性大水体,使得药物浸泡难以达到所需杀虫的浓度;加上缺乏所开发药物在鱼体内代谢分布和作用机制的研究,导致了实验室所开发的具有杀虫效果的药物难以在生产上得到应用。生态防治是一种对环境友好、绿色安全的防治方法,其防控手段包括化学、物理和生物等方面。近年来关于刺激隐核虫的生态防治研究有:通过鱼池铺垫铜合金板来杀灭附着的包囊,或者铺垫垫布移除附着的包囊;以及利用虾与鱼混养,通过摄食包囊来达到降低刺激隐核虫感染的目的。其中生物防控具有最低的人力和物力成本,且更具有可持续性,因此,需要对刺激隐核虫病的生物防治方法进行更多的研究。
罗非鱼具有广盐性和杂食性的特点,有研究报道刺激隐核虫可以感染莫桑比克罗非鱼,但没有具体的数据表明罗非鱼可以作为生物防治的方法来防控刺激隐核虫感染。专利CN106508754A公开了一种利用滤食性动物的滤食能力来清除养殖水体中刺激隐核虫纤毛幼虫,从而控制纤毛幼虫密度的生物防治方法,但刺激隐核虫的发展划分为滋养体、包囊前体、胞囊和纤毛幼虫,一旦纤毛幼虫从包囊中释放出来,纤毛幼虫就会在水中快速游动寻找感染宿主,造成爆发感染,所以这种方法不能将刺激隐核虫在早期就扼杀,无法做到预防与防治的双重作用。因此罗非鱼是否可以通过摄食刺激隐核虫包囊来达到预防和防控刺激隐核虫感染亟需进一步的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对刺激隐核虫生物防控的不足,提供一种利用罗非鱼生物防控刺激隐核虫感染的方法。本发明根据罗非鱼广盐性和杂食性的特点,将罗非鱼进行海水驯化后,将其与易感刺激隐核虫的鱼类进行混养,用于防控刺激隐核虫感染。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罗非鱼生物防控刺激隐核虫感染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利用罗非鱼生物防控刺激隐核虫感染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罗非鱼进行海水驯化;
S2.将海水驯化后的罗非鱼与易感刺激隐核虫的鱼类进行混养。
罗非鱼具有杂食性,其能够摄食附着在底部的刺激隐核虫包囊,进而能够降低水体里刺激隐核虫的密度,从而减少刺激隐核虫对鱼体的感染,最终达到防控的目的。
优选地,步骤S1中海水驯化的方法为:将罗非鱼从淡水中转移至10~14‰盐度的海水中养殖1~2d,然后以4~8‰/2d的速度增加海水盐度至24~2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0554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