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然人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204913.5 | 申请日: | 2021-02-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7166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 发明(设计)人: | 谭丽丽;张晓川;张湛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Q30/02 | 分类号: | G06Q30/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陈新生 |
| 地址: | 510623 广东省广州市天***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自然人 识别 方法 装置 电子设备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然人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用户的证件、交往圈指纹、位置指纹、终端指纹和行为指纹;基于用户的证件、交往圈指纹、位置指纹、终端指纹和行为指纹采用随机森林算法确定自然人识别结果。本发明提供的自然人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采用随机森林算法,通过组合证件、交往圈指纹、位置指纹、终端指纹和行为指纹五类决策树后根据取均值的方式得到最终预测结果,具有更高的准确率和更强的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挖掘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然人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传统的移动营销在构建时,“客户-用户-账户”体系紧耦合,是以手机号码作为营销目标的。但业务发展至全业务运营场景时,客户-用户紧耦合的模型无法有效识别自然人客户,满足不了以自然人为场景的竞争需求。
现有的自然人用户识别模型,往往是基于用户的通话记录等数据构建“社交网络”模型,通过“交往圈发现”算法挖掘紧密联系的群体作为疑似自然人客户。通过用户的通话记录作为构建连线的依据;确定用户间的连线关系后,利用交往圈划分算法等划分出交往圈高度的社群,以此作为疑似自然人客户。
但是,现有的方案建立的自然人关系容易受到出度入度较大的中间节点干扰,如家庭成员、单位同事之间的交往圈往往会高度重合,容易将两个非自然人群体划分为同一自然人,从而导致自然人的识别结果不准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然人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自然人的识别结果不准确的缺陷,实现提高了自然人的识别结果的准确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然人识别方法,包括:
获取用户的证件、交往圈指纹、位置指纹、终端指纹和行为指纹;
基于用户的证件、交往圈指纹、位置指纹、终端指纹和行为指纹采用随机森林算法确定自然人识别结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然人识别方法,基于用户的证件、交往圈指纹、位置指纹、终端指纹和行为指纹采用随机森林算法确定自然人识别结果,包括:
分别以随机森林中的一个决策树生成证件、交往圈指纹、位置指纹、终端指纹和行为指纹对应的结果;
统计每个决策树的结果,选择投票数最多的结果作为自然人识别结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然人识别方法,用户的证件包括同一证件办理的多个号码。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然人识别方法,用户的交往圈指纹包括互通号码前N的重合率。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然人识别方法,用户的位置指纹包括白天驻留位置,晚上驻留位置和常去地。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然人识别方法,用户的终端指纹包括不同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使用的同一终端。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然人识别方法,用户的行为指纹包括用户之间互通、用户之间呼转和用户应用APP使用同一个账号登录。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自然人识别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用户的证件、交往圈指纹、位置指纹、终端指纹和行为指纹;
确定模块,用于基于用户的证件、交往圈指纹、位置指纹、终端指纹和行为指纹采用随机森林算法确定自然人识别结果。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上述任一种所述自然人识别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种所述自然人识别方法的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0491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