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油气丛式井网井下微地震监控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204005.6 | 申请日: | 2021-02-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651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8 |
| 发明(设计)人: | 李中;吴怡;文敏;刘书杰;范白涛;李莹莹;幸雪松;杨向前;谢仁军;焦金刚;刘凯都;庞照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 |
| 主分类号: | G01V1/28 | 分类号: | G01V1/28;G01V1/30;G01V1/40;E21B49/00;E21B4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李晓红 |
| 地址: | 10001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油气 丛式井网 井下 地震 监控 方法 | ||
1.一种智能油气丛式井网井下微地震监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丛式井微地震监测的井下位置部署激发震源;
2)井下微地震数据采集;
3)微地震监测数据的噪声处理;
4)微地震解释及模型构建;
利用微地震监测数据进行地质动态建模,构建油藏模型;利用微地震监测数据建立含水饱和度分布模型;
5)油藏油水分布和水驱前缘分析;
根据微地震解释的油藏模型和含水饱和度模型,构建不同时间的水驱前缘位置,通过可视化方法实现水驱前缘层面分布的可视化,从而确定含水饱和度变化,再结合物质平衡方程计算得到采出流体的产量,即开发井的产液量q;
步骤6)基于油水分布解释和预测的智能井井下控制,
利用均衡开发井产能系数的方法计算井下控流装置的附加压差Δp,使得注入井对各开发井的产能系数贡献相同,实现均衡排液;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Δp1=pbh1-pw1;Δp2=pbh2-pw2
式中,q为开发井产液量;pa为地层压力;pbh为井底流压,通过测量获得;pw为井筒压力,通过测量获得;下标1分别指开发井1和开发井2;
其中,表示注入井对开发井1的产能系数贡献;/表示注入井对开发井2的产能系统贡献;通过调节开发井1、开发井2的井底流压,使得注入井对开发井1、开发井2的产能系统贡献相同,然后根据开发井1中井底流压和井筒压力得到井下控制装置所需提供的压差Δp1,根据开发井2中井底流压和井筒压力得到井下控制装置所需提供的压差Δp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油气丛式井网井下微地震监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步骤4)中,建立含水饱和度分布模型的具体过程如下:
对微地震监测数据进行解释,获得注入水前后的地震记录的振幅Amplitude之比,即等于注入水前后的反射系数R之比,即
式中,Amplitudebefore为注水前的地震记录的振幅;Amplitudeafter为注水后的地震记录的振幅;Rbefore为注水前的反射系数;Rafter为注水后的反射系数;
利用反射系数确定不同时刻的混合流体密度值ρafter
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Vp为初始速度模型,是由声波时差测井与地震反演速度体获得;注水后的纵波速度振幅Vafter通过不同时刻的地震波测量获得,或者通过对地震子波进行反卷积获得;ρsat1为初始饱和度sat1下的地层水的密度;
利用不同时刻的混合流体密度值ρafter计算含水饱和度,即建立油藏的含水饱和度分布模型;
计算公式如下:
ρafter=ρsat1S1+ρsat2(1-S1),
式中,S1为含水饱和度;ρsat2为油相密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油气丛式井网井下微地震监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步骤3)中,微地震监测数据的噪声处理包括:采用常规中值滤波方法将收集到微地震的信号波进行降噪处理,并且通过数据分析确定波源的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未经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04005.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