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输出动力腔道内生物微传感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01609.5 | 申请日: | 2021-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091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2 |
发明(设计)人: | 张景亮;颜国华;陈文倩;尹宁;徐慧君;徐荟茜;郑晓美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爱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543 | 分类号: | G01N33/543;G01N33/53;G01N27/4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0200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输出 动力 腔道 生物 传感器 | ||
1.输出动力腔道内生物微传感器,包括囊状体(1)、囊状体(1)的使用方法和囊状体(1)的组分,其特征在于:所述囊状体(1)的顶部设置有动力壳(3),所述囊状体(1)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转动转轴(2),且所述囊状体(1)内壁固定连接有分隔板(15),所述囊状体(1)的顶部设置有动力壳(3),且所述囊状体(1)的内部开设有第一腔室(11)、第二腔室(12)、第三腔室(13)和第四腔室(14),所述分割板(1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阻隔板(151),所述转动转轴(2)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反应板(21);
囊状体(1)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特异分子固定在反应板(21),将反应物放置在多个腔室内,接着通过动力壳(3)为转动转轴(2)提供动力;
S2:在开放的第一腔室(11)中,通过反应板(21)底部的固定分子对标靶进行特异性的识别并结合;接着转动转轴(2)带动反应板(21)进入第二腔室(12),对已经识别的目标物,再次结合携带信号放大分子的抗体;继续进入第三腔室(13)内,所述阻隔板(151)的顶部与反应板(21)的底部滑动连接;
S3:在第三腔室(13)内通过设置有多级反应腔室(132),在多级反应腔室(132)的内部盛放有信号放大分子,可以进一步与反应板(21)上分子进行反应,使信号级联放大;接着在第三腔室(13)的最后一个多级反应腔室(132)内部盛放有催化底物,与前面结合后的反应板(21)底部的反应物进行酶催化反应,产生对人体无害的气体,同时多级反应腔室(132)的内壁开设的动力输出口(131)对反应气体进行释放,产生动力信号输出;
S4:进入最后一个腔室,通过酶抗体或其他物质,灭活酶分子,使传感器恢复功能,进入下一个循环;
囊状体(1)组成成分包括:聚乳酸,聚乙醇酸,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藻酸盐,明胶,胶原蛋白,琼脂糖,聚赖氨酸,聚羟基丁酯,聚ε己内酯,聚膦嗪,聚乙烯醇,聚氧化烯,聚环氧乙烷,聚烯丙胺,聚丙烯酸酯,聚4-氨基甲基苯乙烯,泊洛沙姆,聚糖醛酸,聚酸酐或者聚乙烯基吡硌烷酮的共聚物、尼龙的一种或几种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出动力腔道内生物微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室(11)的外壁开设有单向瓣膜入口(111),所述第一腔室(11)的外壁开设有柔性外膜出口(112),且所述单向瓣膜入口(111)和柔性外膜出口(112)粘连有单向通透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出动力腔道内生物微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室(12)内盛放有包含信号放大分子与抗体结合的大分子的溶液,所述第三腔室(13)内盛放有反应底物的溶液和信号级联放大分子溶液,所述第四腔室(14)内盛放有灭活反应溶液。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出动力腔道内生物微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15)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个所述分隔板(15)旋转分布于囊状体(1)的内壁,且所述分隔板(15)的宽度与囊状体(1)内壁的半径长度相适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出动力腔道内生物微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囊状体(1)由有机化学分子聚合而成,所述第三腔室(13)内设置有信号放大分子,且信号放大分子包括级联信号放大分子、催化底物分解纳米颗粒复合物或酶,所述反应板(21)内设置有标靶特异性结合分子,且标靶特异性结合分子与信号放大分子生物反应,所述第四腔室(14)内设置有灭活酶分子,且灭活酶分子与活酶分子生物反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爱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福州爱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01609.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晶圆加工减薄机
- 下一篇:一种方位基准镜的安装标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