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分解氧化亚氮的低Ir负载量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01474.2 | 申请日: | 2021-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737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1 |
发明(设计)人: | 胡晨晖;秦刚华;祁志福;刘春红;杜凯敏;卓佐西;蒋书涵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浙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9/74 | 分类号: | B01J29/74;B01J37/02;B01J37/08;B01D53/86;B01D53/56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张羽振 |
地址: | 311121 浙江省杭州市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分解 氧化亚氮 ir 负载量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高效分解氧化亚氮的低Ir负载量催化剂,催化剂的活性组分为贵金属Ir的氧化物,载体为CHA型微孔分子筛SSZ‑13,Ir氧化物均匀分布在载体的孔道中,部分Ir氧化物负载于SSZ‑13分子筛的表面,含量可降低至1wt%。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选用具有高稳定性和高比表面的SSZ‑13微孔分子筛作为载体,采用浸渍挥发法将贵金属Ir前驱体注入到SSZ‑13分子筛中,进而通过在空气中焙烧获得负载于SSZ‑13分子筛上的贵金属Ir氧化物纳米颗粒;SSZ‑13特殊的微孔结构有助于Ir氧化物充分分散,防止大颗粒的生成,有效提高了贵金属Ir的催化效率,在Ir负载量仅为1wt%时,氧化氩氮的转化率在350℃时达80%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催化剂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负载于CHA型微孔分子筛的纳米Ir氧化物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该催化剂可用于氧化亚氮的催化分解。
背景技术
由于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氧化亚氮主要来自于农作物的施肥、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燃料的燃烧以及化工过程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近几年大气中氧化亚氮的含量越来越高,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了威胁,需要发展相关技术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可供选择的氧化亚氮分解技术有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和直接分解技术。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虽然可以在较低温度下实现氧化亚氮的分解,但是需要加入还原剂,例如碳氢化合物或者NH3。直接分解技术是采用催化剂直接将氧化亚氮分解为氮气和氧气,不用加入还原剂,所以直接分解技术相对更加经济。目前氧化亚氮直接分解技术主要问题是需要较高的反应温度,通常需要400℃以上。因此,亟需开发能够在400℃或者更低温度下高效催化分解氧化亚氮的催化剂。
贵金属Ir氧化物可有效催化N-O键的解离,在氧化亚氮的分解中被寄予厚望。由于Ir十分稀少且昂贵,为了降低其使用量,一般将其以纳米颗粒形式负载于载体上,例如有专利(CN 201410081505.5)报道将贵金属Ir氧化物负载于TiO2上用于氧化亚氮的直接分解,但是其负载量仍需要5wt%。
近年很受关注的CHA型微孔分子筛SSZ-13,具有高比表面以及优异的水热稳定性等优点,经过Cu或者Fe离子交换后的SSZ-13分子筛可高效地选择性催化氧化(SCR)氮氧化物,其中Cu-SSZ-13被认为是柴油车尾气脱硝理想的SCR催化剂。鉴于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质,SSZ-13分子筛可作为贵金属Ir氧化物的潜在理想载体,在不牺牲氧化亚氮催化性能的基础上有希望进一步降低贵金属Ir的使用量。然而,目前将贵金属Ir氧化物负载于CHA型SSZ-13分子筛并用于氧化亚氮直接催化分解的相关研究工作尚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高效分解氧化亚氮的低Ir负载量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这种高效分解氧化亚氮的低Ir负载量催化剂,催化剂的活性组分为贵金属Ir的氧化物,载体为CHA型微孔分子筛SSZ-13,Ir氧化物均匀分布在载体的孔道中,部分Ir氧化物负载于SSZ-13分子筛的表面,含量可降低至1wt%。SSZ-13特殊的微孔结构有助于Ir氧化物充分分散,防止大颗粒的生成,提高Ir的使用效率。
作为优选:SSZ-13分子筛具有CHA拓扑结构,由AlO4和SiO4四面体通过氧原子首尾相接,有序地排列成具有八元环结构的椭球形笼和三维交叉孔道结构,比表面为500~800m2g-1。
作为优选:SSZ-13分子筛包括Na-SSZ-13、NH4-SSZ-13或H-SSZ-13,更为优选为NH4-SSZ-13。
作为优选:Ir氧化物的颗粒大小为0.5~3nm。
作为优选:负载于SSZ-13分子筛的Ir氧化物,Ir氧化物的负载量在0.25wt%~5wt%之间,更为优选1w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浙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浙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0147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