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多元数据的公交换乘识别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98072.1 | 申请日: | 2021-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6750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5 |
发明(设计)人: | 邓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交通开投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G1/01 | 分类号: | G08G1/01;G06Q10/06;G06Q50/26 |
代理公司: | 重庆百润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9 | 代理人: | 程宇 |
地址: | 400015 重庆市渝***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多元 数据 公交 换乘 识别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多元数据的公交换乘识别方法,具体涉及城市智能公交数据挖掘技术领域,包括S1:统计公交IC卡数据和轨道IC卡的数据以及实际测试换乘人数的数据,获得实际的不同公交站点换乘人数比例,S2:计算换乘距离,S3:根据不同的换乘情况折算换乘距离的比例系数,S4:基于不同公交时段换乘距离综合评价不同换乘站点之间对乘客的吸引程度,本发明基于换乘距离这个参数,采用将公交车行驶时间换算成距离,将不同的换乘情况折算成换乘距离的比例系数,从而只需基于不同公交时段换乘距离来综合评价不同换乘站点之间对乘客的吸引程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城市智能公交数据挖掘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基于多元数据的公交换乘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智能公共交通体系中的IC卡收费系统、车辆视频监控系统和车辆GPS系统邓在各个城市的广泛应用,产生了海量数据,这些数据具有真实、准确、样本量大。基于以上的数据对换乘行为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公交换乘枢纽及站点是多模式的公交系统的关键节点,换乘识别涉及到了道路公交不同线路的换乘、道路公交与城市轨道交通之间的换乘,通过识别换乘的公交站点可以合理的组织各种公交方式协调发展,提高公交系统的运行效率和促进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为乘客提供更好的公交换乘体验。
目前,城市公交换乘枢纽及站点的布局需要考虑公交换乘行为特征、换乘站点和换乘客流强度,目前,国内主要是通过人工调查获取公交乘客的出行信息,但是大规模的人工调查会受到调查人员水平和被调查人员接受调查的意愿大小的影响,而且仅靠人工调查仅能反映短时期的出行情况。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基于多元数据的公交换乘识别方法,通过IC卡数据和车辆GPS系统的数据融合挖掘公交乘客的下车时间和步行到换乘站点的时间,并将不同站点的换乘情况折算为换乘距离的系数,根据获得的数据的综合评价不同站点对乘客的吸引程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基于多元数据的公交换乘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统计公交IC卡数据和轨道IC卡的数据以及实际测试换乘人数的数据,获得实际的不同公交站点换乘人数比例,
S2:计算换乘距离,
S3:根据不同的换乘情况折算换乘距离的比例系数,
S4:基于不同公交时段换乘距离综合评价不同换乘站点之间对乘客的吸引程度。
进一步,所述实际测试换乘人数的方法包括摄像头数据信息采集法、换乘站点人工用眼识别法、问卷调查法和通过硬件技术统计法。
进一步,所述折算换乘距离的比例系数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确定换乘心理选择因素,所述换乘心理选择因素包括实际换乘距离、站间车辆行驶时间的距离换算、换乘通道便利性、换乘通道安全性和周边配套完备性,
步骤二:换乘距离=实际换乘距离+站点间车辆行驶时间的距离换算,实际换乘距离包括站点X到换乘站Z实际步行换乘距离和站点Y距离换乘站Z步行换乘距离,站间车辆行驶时间的距离换算根据行人的平均步行距离以及公交车两站平均行驶时间进行换算,
步骤三:对换乘通道便利性、换乘通道安全性和周边配套完备性进行评分,
步骤四:根据步骤三的各影响因素的评分换算出一个总的换乘通道评价系数,
步骤五:判断评价系数是否与换乘距离呈线性函数关系,如果呈线性函数关系,执行步骤六,如果不呈线性函数关系,步骤七,
步骤六:用步骤四得到的换乘通道评价系数乘以步骤二计算出的换乘距离,
步骤七:统计各评价系数对用户选择换乘路线的实际数据,采用曲线拟合获得函数表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交通开投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重庆交通开投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9807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