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组份喷墨3D打印方法及其打印原料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97775.2 | 申请日: | 2021-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9543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4 |
发明(设计)人: | 黄石伟;陈光;顾荣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乾度智造高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64/165 | 分类号: | B29C64/165;B33Y7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真致博文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20 | 代理人: | 苏畅 |
地址: | 214072 江苏省无锡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组份 喷墨 打印 方法 及其 原料 | ||
本发明提供了双组份喷墨3D打印方法及其打印原料,包括用于铺料系统铺平的铺料和用于喷墨头喷射的喷料;所述铺料为浆料,所述喷料为第一组份粘结剂。铺料系统工作,铺设第一层铺料;喷墨系统工作,向第一层铺料的第一层图形位置处喷射第一粘结剂;在第一打印层内:第一粘结剂和第二粘结剂发生聚合反应;本发明公开的的双组份喷墨3D打印方法及其打印原料,具有更高的打印精度,素胚的体密度高,铺料系统可高精度铺平,素胚表面更加光滑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3D打印技术领域,尤其是双组份喷墨3D打印方法及其打印原料。
背景技术
1960年,喷墨打印技术的思路已经被提出,1976年IBM采用瑞典路德工业技术学院教授Hertz的连续式喷墨技术,推出了世界上首款商业化喷墨打印机IBM4640。西门子的三位技术先驱Zoltan、Kyser和Sear研发成功压电式墨滴控制技术,1980年推出量产的打印机Seimens Pt-80,成为世界上第一款具有商业价值的喷墨打印机。这项技术后来成为EPSON技术基础。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喷墨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印刷、印染,以及3D打印等。喷墨技术应用于3D打印则主要包括两个技术分支,材料喷射(MaterialJetting,MJ)和粘结剂喷射(Binder Jetting,BJ)。前者主要应用于树脂材料的直接打印,以及纳米金属粉末等可溶于液态溶剂,且溶剂可通过光、热等固化的场景。后者因为喷射的是粘结剂,一般不包含固体颗粒,所以适应的材料体系、应用场景更为广泛。
1990s年代,MIT采用连续喷墨方式,以硅溶胶为粘结剂,将氧化铝粉末逐层粘结固化,从而获得了总共50层、每层厚度为0.005in的素坯,从而获得了烧结后致密度达到99.2%的陶瓷构件。相对于材料直接喷射成型,BJ工艺为喷出粘结剂至粉末床上而获得素坯。所以整体而言,素坯中大部分材料来自于粉末床,只有少部分需要从喷头喷出。通常,粘结剂液滴与粉体形成球形混合体,并提供与前一打印层的粘结力。一般打印头都具有喷孔阵列,也可以多个打印头拼接,所以BJ技术可实现快速沉积,相对成本较低。
但是,现有BJ工艺主要存在的技术问题为:
铺料基于粉末床方法,目前难以实现高的堆积密度,导致打印素坯的体密度非常有限,从而使得最终产品的体密度难以提高。
铺料基于粉末床方法,难以实现纳米级粉体的铺平,使得素坯的表面粗糙度较差,导致最终产品的表面粗糙度也较差,难以实现高精度打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双组份喷墨3D打印方法及其打印原料,解决现有3D打印方法中堆积密度低、素坯的体密度非常有限、素坯的表面粗糙度较差的技术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用于双组份喷墨3D打印的打印原料,包括用于铺料系统铺平的铺料和用于喷墨头喷射的喷料;所述铺料为浆料,所述喷料为第一组份粘结剂。
其中,所述浆料由粉体和第二组份粘结剂均匀混合而成。
其中,所述粉体为陶瓷粉体、金属粉体和高分子材料粉体中的一种或几种。
其中,所述第一组份粘结剂为:光引发剂1173、光引发剂TPO、光引发剂819、光引发剂184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第二组份粘结剂为: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丙烯酸异冰片酯、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第一组份粘结剂与所述第二组份粘结剂可进行聚合反应。
其中,所述粉体为纳米级粉体。
本发明还公开了双组份喷墨3D打印方法,使用上述的打印原料进行打印,包括如下步骤:
S1:铺料系统工作,铺设第一层铺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乾度智造高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乾度智造高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9777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